工作中,我們不可避免要于別人交流、合作。這時候,如果清晰描述你自己的目的,并讓對方理解,就是重中之中的事情了。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往往發現,總是有那么一些人,永遠不理解你的話。永遠不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就出現了,反復確認,卻始終得不到滿意結果的情況。
最近我們公司有一個新的宣傳品要制作,通過比稿,選定了一家視頻合作方。同事A為了做好這個視頻,簡直是事無巨細,事先看了將近50個同類產品的宣傳視頻,然后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修改腳本,再用剪輯工具,將同類視頻中比較滿意的片段給剪輯了下來。腳本就差沒有寫出第幾秒要用什么畫面了。然后交給了另一個同事,就去出差。
出差過程中,還讓負責現場的小B,每一個畫面都要用微信給他拍照確認,實現遠程操控。
現場的拍攝導演叫苦不迭,剛開始拍攝的時候,導演說,這樣吧,我按照你們的腳本拍一個片子,再按照我的想法拍一個片子,然后給你們剪輯兩個片子,你們看效果做選擇。好嗎?
結果,三個小時過去了,5條1分鐘的短片只拍攝了一條,導演開始失去耐心。并默念了一句:以后你們公司的片子,我們不接了。
果然一周之后,公司收到樣片,老板當然發火了,把視頻公司的制片人約到公司溝通,視頻公司也很無奈得不想背鍋。現在情況還處于僵持狀態,而同事A卻依然覺得視頻公司應該付全部責任。
這個事件的問題出在哪里呢?
同事A針對這個宣傳片,提出的是要求,而他的崗位,是市場經理。而在拍攝現場,永遠會有數不清的各種狀況,沒有辦法照搬他想象中的場景。他誤以為只要將所有的需求事無巨細全部寫清楚,就能得到自己想象中的那個樣片。而這根本是不成立的。
你把事情交代給別人去完成,第一,是因為別人比你專業;第二,是因為別人比你有經驗。
與其跟人家反復解釋你需要什么東西,還不如讓別人明白,我們想要的這個東西,是為了什么目的?而職場中,相信你合作方的專業能力,反而會讓你事半功倍。
就像,我們外出舉辦一個活動,你跟助理說,給我去買瓶飲料。助理吭哧吭哧就跑去給你買了一瓶可樂。但其實你并不能喝碳酸飲料,你只是想要一瓶可以解渴的礦泉水。這就不如,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告訴助理,我口渴了,給我買瓶能解渴的飲料唄。助理也不會以為,你只是嘴饞想喝汽水了。
有時候我們會陷入一個誤區,總以為交代給別人去做的事情,把每一個步驟說的越仔細越好,但很多時候,你只需要把目的給點明了,別人就會針對你的目的給你列出合適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