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任性縱情,葬送了他的政治前途,卻成就了他的文采風流

東漢末年,諸侯并起,戰火紛飛,整個天下陷入一片混亂與動蕩之中。然而,在這個亂象叢生的時代,詩歌領域卻意外地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一個父親,兩個兒子,筑起了一座時代的高峰,這個時代被稱為建安時代。

這父子三人便是曹操、曹丕與曹植。其中的曹植,字子建,曾被封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所以又被稱為陳思王,堪稱是“這條街最靚的仔”。他文采風流、才華橫溢,被后世所景仰。南朝的鐘嶸稱他是文壇中的周公、孔圣,謝靈運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才高八斗”幾乎成為他的專有名詞。在其后的幾百年間,他成為文人墨客競相追逐的偶像。今天,悅讀君就來為大家談談曹植其人。

一、才情飛揚的曹植曾有望接班曹操

年輕時的曹植意氣風發、才情飛揚,極得曹操的賞識。有一次,曹操修筑了銅雀臺,將所有的兒子都叫過來作賦,曹植“援筆立成”,讓曹操十分詫異。每次曹操有什么疑難問題問他,他也能“應聲而對”,于是越來越受寵愛,曹操幾次想要選定他為繼承人。春風得意的曹植也是充滿了雄心壯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甚至在《與楊德祖書》中說要“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渴望建功立業的迫切心情顯露無遺。

可惜的是,年少多才的曹植不懂得韜光養晦、謹言慎行,而是一味地逞才使氣、任性縱情,用史書上的話說,就是“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從而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有一次,他乘車在皇宮的馳道中行駛,并強行打開司馬門跑出了宮。這件事令曹操十分震怒。要知道司馬門是皇宮的外門,常人是不能隨便開的,更何況普通人也是不能在皇宮中乘車的,這在當時都是殺頭的大罪,無奈的曹操只能殺了看門的公車令來平息眾怒。還有一次,曹仁在前線打仗,被關羽所圍,曹操以曹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讓他帶兵去營救曹仁,結果在傳令時卻發現曹植喝得酩酊大醉,無法受命,曹操不得不撤回了命令。這兩件事讓曹操對曹植徹底地失望,于是日漸疏離他。

二、曹操死后曹植連遭打壓,抑郁半生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王位,不久又篡位稱帝,建立魏國。對于曾經的競爭對手,曹丕一直嚴加防范,他把自己的兄弟都趕往各自的封地,不許留在都城,并派人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曹植自然也不例外。此時的曹植依然不改任性縱情的毛病,被人打了不少小報告,于是連遭貶爵。

曹丕死后,曹叡繼位,曹植以為自己可以迎來出頭之日了,多次上表希望回到洛陽,更希望得到建功立業的機會。可是,曹叡與他父親一樣,對曹植始終存有很強的戒心,對他的防范一點沒有放松。連遭打壓的曹植失望至極,卻又無可奈何,于是只能借酒消愁,把一腔感慨和激憤宣泄在自己的詩里面,卻也因此成就了一代詩名。

三、曹植詩歌的三個階段

正所謂詩如其人,曹植是一位純情的詩人,他的所思所想都直接地反映在自己的詩文里,所以他的任性縱情也在他的詩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讀曹植的詩,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分為前、中、后三個階段。

1.前期的曹植,出身貴族,生活優越,少年得意,所以他的詩寫得意氣風發、神采飛揚。那首著名的《白馬篇》,便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一位英姿勃發、身手敏捷、抱負遠大的少年英雄形象躍然紙上,儼然就是曹植的自畫像。

2.中期的曹植,被曹操疏遠,曹丕繼位后更是對他進行打壓,人生失意,所以他的詩滿腹牢騷,怨憤激烈。譬如他在《贈白馬王彪》的序文中寫道:“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余俱朝京師、會節氣。到洛陽,任城王薨。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后有司以二王歸藩,道路宜異宿止,意毒恨之。蓋以大別在數日,是用自剖,與王辭焉,憤而成篇”。

“意毒恨之”、“憤而成篇”等字眼帶著強烈的不滿,激憤之情溢于言表。

3.后期的曹植,曹丕去世,曹叡登基,原本以為自己的命運出現了轉機,卻沒想到依然遭受打壓,于是對人生徹底失去希望,抑郁而終,所以他的詩也就充滿了凄苦與哀怨,代表作便是《七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馀哀。

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在這首詩中,曹植以棄婦自喻,滿心悲苦,卻無人可訴。在經歷過人生的跌宕起伏后,他內心的憂傷已經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了。

歐陽修曾說“詩窮而后工”,司馬遷也說過,那些偉大的作品“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曹植的任性縱情讓他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遭遇了人生的坎坷,可也正是這種磨礪,使他的詩人才情得以充分發揮,贏得世人的景仰,這是詩家的幸事,也未嘗不是曹植的幸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