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之畔,璞石無光,千年磨礪,溫潤有方。
對中國人來說,翡翠是什么?我們看皇帝的“皇”字,是白、玉兩個字。從造字的角度來看,玉,就是尊貴和權威的象征。所以,玉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很重要。
玉的文化,實際上早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有沒有買玉,玉文化都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我們常把玉放在嘴邊,女孩子漂亮就說“亭亭玉立”,男人長得帥就說“玉樹臨風”。還有我們常說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那表示一種氣節,有了矛盾,化解了,叫“化干戈為玉帛”。
8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開始崇尚玉。但這個重要性是逐漸積累起來的,它的開端就是人們的精神追求。在遠古時期,生產力低下,當時人們是無法理解諸如閃電、打雷這樣的自然現象,內心非常害怕,他們以為打雷就是天上的神發怒了。
馬未都說,對玉的的崇拜實際上是人們尋求內心的安寧,從物質上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因此,玉從一開始就是人們精神上的需要,是用來通神的。祖先們希望通過玉和天上的眾神溝通,以祈求神明的保佑。
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因為玉溫潤、堅硬、瑕不掩瑜的物理特征,人們逐漸賦予玉道德的含義,統治階級、貴族士人爭相戴玉,以表示自己的權勢、地位。
玉有五德,“仁義禮智信”。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最虛無的東西,“人心隔肚皮”,那么怎么來表現自己的誠信?一定要有禮儀感,從秦朝起,一直到清朝,國家的信譽是用玉來表示的,叫“玉璽”。
這也可以從漢字造字來解釋。比如“瑞”,祥瑞的瑞,本意是玉制的信物。《說文》這樣解釋,“以玉為信”。“瑞雪”這個詞,原意應該為“信守承諾的雪”,古代農業靠天吃飯,有時候很長時間不降雨,降雪,地方官甚至皇帝就要主持儀式,祈求降雪,如果真下了雪,人們就認為是“上天守信用了”,這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溝通,后來引申為人與人之間、君臣之間的一種信任關系。這種信任關系,就用玉來表示。
因此,在中國的玉文化中,玉不是靠它的美麗或稀缺性來體現自身的價值,玉的價值就是中國人的價值觀。這也是為什么相比于其他珠寶首飾,玉對中國人來說格外珍貴的原因。
玉從深山中走來
得天地之精華,蓄萬年之精神
不浮不沉,靜而無躁
含蓄包容,清澈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