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次看《超級育兒師》節目,有一家每到吃飯就會上演世界大戰,原因是媽媽總逼著孩子把飯吃完,不吃完不許下桌子,而孩子百般抗拒,越發不愛吃飯,一頓飯演變成一兩個小時的拉鋸戰,最后大人孩子都精疲力竭,原本開心的晚餐時間,變成一日日重復上演的噩夢……
看到這個片段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爸媽對我吃飯定了兩個死規矩:一不能挑食,二不準剩飯。不挑食這一點也許因為遺傳或天生體質原因,我還能勉強做到,但不剩飯這件事在小時候簡直就是一場噩夢,和電視里的那個孩子一樣,我對于飯桌上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怯生生地看著媽媽說,“我吃不下了”,而媽媽怒目而視,“必須吃完!不準剩飯!”于是,我只能再次硬生生地把頭埋進飯碗,把剩下的飯菜勉強地塞進嘴里,而媽媽則在一旁絮絮叨叨地說著諸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費可恥”之類的說教詞。有時候我是邊哭邊把飯吃完的,一方面覺得沒有達到媽媽的要求,心里很難過,另一方面,胃的確撐得很難過。記得最嚴重的一次,媽媽強迫我必須吃完一杯牛奶和一顆雞蛋后才能上學,可那段時間其實我有些牛奶過敏,一吃牛奶就反胃,但是在媽媽眼里只有“不能剩飯不能浪費”,于是,勉強吃光早飯的我,在學校里大吐特吐,直到校醫找來了媽媽,親口告訴她我可能是奶制品過敏后,我才終于僥幸逃脫了“必須喝牛奶”的命運。
父母的這項教育導致的結果是,我直到現在都不喜歡喝牛奶,以及,養成了吃飯強迫癥——不管給多少飯菜,都會想拼命地吃完,一看到桌上有菜剩下,就會神經質地覺得太浪費了,于是就算已經撐得胃疼了,還是忍不住想“再吃掉一點”,“再清空一個盤子”,有段時間,我甚至每次吃完飯都得吃點嗎丁啉幫助消化。這樣的飲食習慣,胃不好是當然的。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我和室友一起去食堂打飯,她說二兩飯兩個菜,我就跟著叫了份一樣的,結果吃完我跟她說好像沒吃飽,她堅定地對我說,“你吃飽了,只是你還沒感覺到,因為這是7分飽。”這是我第一次聽說,原來吃飯還有吃七分飽的(我都是十二分飽好么),也第一次知道什么才是吃得舒服的“飽”的感覺。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才真正學會吃飯,知道怎樣感受饑飽。
直到今天,當我和老公孩子一起跟著爸媽吃飯時,因為我和老公都剩了點飯,被爸媽以“浪費可恥”、“作為家長要以身作則”等等教育了半天,我終于忍不住要反駁了!
關于孩子剩飯這件事,我要說,我就是不介意:
首先,“饑飽”是我們人類的本能,再小的孩子都知道餓了吃飽了睡,只要我們提供食物,沒有孩子會把自己餓著。所以,那些老是擔心孩子會餓著一直逼著孩子多吃一點的長輩,純粹是沒事瞎操心,把自己的主觀臆斷強加于孩子身上。一直強迫孩子吃,最終的結果要么和我一樣患上“光盤強迫癥”,要么會患上什么都不想吃的“厭食癥”。
其次,孩子的飯量和每天的運動量甚至心情、疲勞度都有很大的關系,一天吃得多些一天吃得少些,是很正常的。這和我們大人完全一樣,如果身體不適,胃口再好的人也會吃不下什么東西吧。了解了這一點,當孩子不想吃飯的時候,家長就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順其自然。這一頓吃的少,或者沒吃,下一頓自然就吃得香了。還是那句話,沒有哪個孩子會餓著自己。
最后,回到本文開頭提到的《超級育兒師》的那個片段,育兒師問孩子的母親,“你能保證自己每天給孩子盛的飯量都一樣嗎?”母親沉默了許久,艱難地回答“不能……有時候我想讓他多吃點,長快一點,就多給他盛了點飯”育兒師說,“既然每天的飯量有多有少,為什么就不能允許孩子只吃他想吃的量呢?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給自己盛碗飯呢?”
所以,說到底,孩子剩飯這件事,并不是不能解決。重點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根據他的需求進行喂食,不強迫孩子必須吃完定量的食物,等孩子大了,就讓他自己盛飯,從吃飯這件事開始掌控“自主權”,讓用餐時間成為一家人交流的美好時光。
結語:
其實對于育兒師向母親提問是不是每天給孩子盛一樣的飯時,我心里非常感慨,也問了母親同樣的問題,果然,媽媽也說她有時候的確給我盛的多一些,我真想好好心疼一下年幼的自己。如今我也做了母親,我也會每次多做一些飯,但是,從來不要求LOUIS吃完,每頓只要喂到他搖頭拒絕,我就立刻收手。在這一點上,我想LOUIS是幸福的,希望他能真正學會享受美食,感受自己身體的呼喚。
(兔娘娘:前媒體工作者,目前任職”全職媽媽“。我會繼續關注和報道全職媽媽的生活瑣事和社會待遇,希望“全職媽媽”能夠受到更多的尊敬和愛戴,被社會給予更大的鼓勵和接納。)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