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讀到這么一段話:
“人類學家克羅德列維發現,不認識字的人也有他們自己的具體性科學,這是一種從事物及其替代物的角度來思考他們所在環境的一種全面的思考方法。”
我在這段話旁寫下這么一句讀書筆記:
“生活在不同環境帶給人的思考是不一樣的。在不同的環境、經歷下形成的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所以,無怪乎人人都有自己的三觀。”
結果,今天就遇到了一個因為和我三觀不同,對我破口大罵的人。
以前也有觀點不同的人給我留言,但破口大罵的,還是第一次。搞得我在一個春光明媚的午后,心情down到了谷底。
我想逐一反駁,但覺得浪費時間,即是我說得再動情,也無法用1分鐘改變他固有了幾十年的觀念。
我想視而不見,但忍不住點開評論反復觀看。因為沒有新留言可看。
我想故作灑脫,不以為意,可自己明明氣得血壓升高,騙誰呢。
第一次覺得,自己寫點東西,發表點看法,風險挺大的。
2.
微博剛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歡呼,能這么近距離看到明星的生活,能像給朋友留言一樣給明星留言,真是感謝網絡的神奇。
網絡的神奇不僅讓我們更容易看到明星的私人生活,也讓我們更容易直接評論他們,有贊美的,也有漫罵的。
雖然這是一個很好的與粉絲互動的地方,但無端的指責與批評帶來的傷害太大,很多明星選擇了關閉微博,比如井柏然、章澤天。
2013年,有一個很出名的網絡暴力事件——“袁姍姍,滾出娛樂圈”。
2013年,接連著出演了《宮》、《笑傲江湖》等大戲的袁姍姍,成為了網絡紅人,不過是沒有人愿意承受的,讓她經歷人生黑暗的那種紅——人人喊打喊罵,如過街老鼠般不招人待見。
這個睿智的女孩,并沒有大肆反擊,反而在微博上發出一張名為“愛的罵罵”的照片,并制定了一個規則,只要在這條微博下留言的,無論是來罵人的、鼓勵的還是湊熱鬧的,她都捐5毛錢。
24小時過去,有十萬余條留言,袁姍姍捐贈5w余元給了北京一家殘疾孤兒康復機構。
但是這次的公益活動并沒有得到網友的諒解,反而罵聲越來越多。在2013年的夏天,隨著“袁姍姍滾出娛樂圈”而達到高潮。
從那之后,袁姍姍重拾了小提琴和健身。練琴和健身讓她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無暇上網,也顧不上網友的議論。
隨著袁姍姍成為馬甲線女王,并上Tedx勇敢說出自己的故事,鼓勵和她一樣受到語言暴力傷害的人。在那一刻,輿論的風向標變了,從一路倒的漫罵,到一路倒的贊美。
現在看著袁姍姍微博下數以萬計的贊美女神的微博,誰能想到,就在4年前,袁姍姍微博下數以萬計的留言,全是漫罵。
現在看著袁姍姍的tag全是#女神袁姍姍#,誰會想到,就在4年前,袁姍姍的tag全是#袁姍姍滾出娛樂圈#。
當人們回過頭想,我到底討厭袁姍姍什么時,也許這個媒體的總結能幫到你:袁姍姍不被觀眾所喜歡的五大理由,第一條:沒有理由。
傳媒法則No.1: 抓住公眾情緒和熱點的信息,特別容易傳播。
當別人都討厭袁姍姍的時候,那她一定是值得討厭的,不需要理由。
3.
在網絡上發泄自己的情緒,是一件沒有成本的事情。
在網絡上,我們無需為自己的言論負責,我們也無需照顧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的情緒。
在網絡上被拉黑,沒關系,重新注冊一個ID,換個馬甲,接著罵就行了。無需等待18年,一秒后又是一條好漢。
網絡,讓我們卸下面具,卸下防備,就像來到一片自由的大草原,沒有束縛,沒有恐懼,肆意地奔跑著。
只是,跑著跑著,理性丟了,情緒來了;跑著跑著,人性丟了,獸性來了。
有一部電影《搜索》,講的就是一個意外被全民人肉的故事。
葉藍秋(高圓圓飾)是一個公司總裁的第一秘書,工作得力,很受老板器重。
葉藍秋一次去醫院檢查后,搭乘公共汽車回家。因為拒絕讓座給一位老人,遭到電視臺曝光,成為全城議論、指責、討伐的對象。
隨后又被人肉搜索,爆出她是公司總裁的小三等勁爆的消息。
心灰意冷的葉藍秋,選擇失蹤來逃脫,但是,走到哪里都躲不開輿論的壓力,最后選擇用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好像只有自殺,才能喚起公眾對她的重新認識,喚起公眾的自省,好像唯有自殺,人們才能發現,原來葉藍秋是因為被檢查出患有淋巴癌,心情低落才拒絕讓座的。
這部電影根據小說《請你原諒我》改編。
曾經因為“不讓座”就討伐葉藍秋的人,都欠她一句道歉。
4.
伏爾泰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每個議論的人,都認為只是一句議論而已,誰還兜不住一句話嗎?如果因為一句、兩句議論就抑郁、生氣,那一定是因為不夠包容,不夠大度啊,那一定是因為太玻璃心,太脆弱。
觀點不一致,歡迎表達,因為懷疑是進步的階梯。
但是請尊重地說出來,而非漫罵。
尊重是人性的底線,沒有尊重,談什么平等、自由、博愛。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你的一句漫罵,將使別人入獄,永世不得超生那個地獄的獄。
雪崩,每一片雪花都有責任。
壓死駱駝的,不僅僅是最后一根稻草的責任。駱駝之死,是每一根壓在駱駝身上稻草的責任。
我們每個人都是語言暴力的受害者,同時,也可能成為施暴者。
5.
在隱私越來越透明的今天,你的觀點可能被攻擊,你的形象可能被嘲笑,你的做法可能被批評。
學習如何應對被漫罵或嘲笑已經成為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畢竟,人無完人,孰能無過。
更何況,即使是完人,也不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同。
孔子,儒家思想的開創者,中華文化的奠基者,被尊稱為中國的三大完人之一。
經過了上千年時間的考驗,時至今日,我們讀《論語》依然帶給我們思考與力量。
孔子之所以是萬世師表,因為他開創了私學,倡導有教無類。在他死后,弟子們守孝三年,對他最忠誠的學生子貢甚至守孝六年。孔子是春秋時期,最受尊敬的老師。
孔子所處的時代非常混亂無道,孔子以復興文化為己任。他并沒有躲在書齋里搞學術,而是懷著兼濟天下之心四處奔走。但他未能成為當高權重的宰相,四處奔走想要輔佐君王而不得到賞識。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們走失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外城的東門。鄭國人有看見了就對子貢說:“東門有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子產,可是從腰部以下比禹短子三寸,一副狼狽不堪、沒精打采的樣子,真像一條喪家狗。”
子貢把原話如實地告訴了孔子。
孔子高興地說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但說我像條喪家狗,然哉,然哉。”
完人尚會被妄議,更何況我們這些相當不完美的凡夫俗子呢。
6.
既然無法改變這個現實,那就改變自己吧。
不僅治理黃河,堵不如疏,管理我們的情緒,也是一樣的道理。
一次,Christine說起了中加的文化差異。
她說,當她情緒不好時,中國的同事總愛說,“Christine, Calm down."
Christine 不理解,不知道為什么要她冷靜下來。在加拿大,他們不說Calm down。
我問,“那你情緒低落時,我們該說什么?”
Christine 愣了一愣,說,“在加拿大,什么也不用說,讓我一個人呆5分鐘,情緒發泄出來就好了。但我現在了解了,中國的同事是怕我氣壞了身子,讓我冷靜下來。”
不僅是中國,整個亞洲地區,人們表達情緒的方式更加含蓄,我們更愿意選擇隱忍的方式來處理負面情緒。
但,情緒是需要發泄的。
就像以多次小規模地震的方式來釋放能量,能避免過于集中釋放而導致8級大地震所帶來的毀滅性的傷害。
有負面情緒時,發泄出來比自己忍著要好得多,畢竟,忍著忍著,就容易爆發成大災難。
當快要崩潰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停止胡思亂想。關掉手機,關掉電腦,不要看讓與自己的悲傷對號入座的東西。
穿上舒服的鞋子出門跑步,負面的情緒隨著汗水也都蒸發掉了。
拿出秘密花園開始涂色,情緒隨著畫筆的起起伏伏,畫完一張圖,也就平靜了。
把買了卻沒時間拼的拼圖、樂高取出來,焦慮的情緒隨著作品的完成也就拋之腦后了。
把音樂開到最大,沖個熱水澡,開場個人演唱會,郁悶的情緒發泄出來就舒服了。
實在有一腔怒火想要發泄,就寫日記吧,把悲痛、憤怒全部都在日記里喊出來,喊出來就好了。
發泄吧,以健康的方式把糟糕的情緒都發泄出來,就都好了。
7.
我們無權強迫他人不議論、不漫罵,言論自由。
只是,
你失敗的時候,諷刺最多。
你脆弱的時候,天空最黑,
你成功的時候,朋友最多,
你心開的時候,世界最廣。
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天空還是那個天空,人還是那些人。我們的心態不一樣,看到的景象就完全不一樣。
好比,同一幅風景,有人看到了日出,有人看到了日落。
在《The good fighter》中,盧卡勸一個被輿論逼得壓得透不過氣,只能躲在廁所里哭的新人時,說了這么一段話:
It's hard, but it ends.
千難萬險,終將過去。
壞人像彈簧,你弱他就強。
語言暴力,雖然無形,但是很傷人,很痛,很致命。
愿語言,只是最美的情話,不再是傷人的武器。
哦,對了,還有一件事,
請相信以上言論都是我的胡說八道,都是我的胡說八道,都是我的胡說八道!
陋室悟道:
人生就是議論議論別人,再被別人議論議論。
然哉,然哉。
圖片來自網絡,文字原創。
喵小姐:我想試試堅持原創有沒有那么難。
如果喜歡,請您轉發和點贊,您的小小善行,對于我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