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小男孩的故事
在美國北部小鎮,住著幾個小男孩,他們經常喜歡在一位老人門前嬉鬧,叫聲很大。這樣使得老人不能好好地休息,所以老人難以忍受。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然后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次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點。15美分還可以吧,孩子們仍然高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這時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給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有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這其實是則寓言故事,可以看出來,幾個男孩本來是因為開心而自發的嬉鬧(內部驅使),但是后來由于老人將這一動機打破,重新將其轉化成了另外的動機——金錢鼓勵(外部激勵),從而使得幾個男孩的目的最終發生了質的變化。
我們就是那幾個小孩
小時候爸爸媽媽吩咐我們做些家務,怕我們不會認真去做,于是就想了一些辦法激勵我們去做。比如做好一件事給我們一塊錢,做好三件事給我們十塊錢,把整件事做完就給我們買玩具.....類似這樣的激勵還有很多。每次我們在這樣的激勵下一般都會將事情做完,甚至做完了以后還主動向爸爸媽媽再要些事情去做,但前提是以同樣的激勵方式。雖然以這樣的激勵方式有時很起作用,但一旦習慣于同等報酬的激勵去做某件事的時候,我們有時候也會拒絕,因為我們已經沒有所謂更高的獎勵了,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已經可以預計能得到多少報酬了,沒有剛開始那樣的激情和動力。如果這時爸爸媽媽增加報酬,比如做完一件事我們會得到兩塊錢,那么這時就會忽然變得有動力了,甚至會比之前還要認真地去完成任務。當如果降低報酬,我們就會消極地去做事情,甚至帶著逆反心理去做事,最后都有可能把事情做砸。
蛇越捕越多
一個山村蛇滿為患,于是村長下令捕蛇,每捕到一條蛇就獎勵一兩銀子。剛開始大家將山里的蛇捕回去換取銀子,但到后來發現捕蛇的人越來越多,可是村里的蛇并不多見了,那是為什么呢?原來人們知道蛇可以換錢,于是很多人不去捕蛇而是去養蛇,這樣一來危險系數降低了許多而且還可以換錢,一舉兩得。
上面三個例子說明一個平庸的事實:人們會對激勵機制做出反應。這不奇怪,人都會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令人吃驚的是兩個次要的方面:第一,一旦有激勵加入游戲或改變了激勵,人們就會迅速而劇烈地改變自己的行為;第二,人們是對激勵做出反應,而不是對激勵背后的目的做出反應。
我們不能太老實
按實際開銷付錢給律師,建筑師,咨詢師,會計師或駕校老師,是愚蠢的。這些人受到激勵就會盡可能多花錢,因此我們應該事先約定好一個固定的價格。專科醫生總想盡可能的全面地為我們治療和動手術。投資顧問樂于向我們推薦任何金融產品,因為他們會得到一份銷售傭金。企業家和投資銀行家的生意計劃沒有價值,因為這些人參與金融交易的直接利益,古老的諺語是這么說的:千萬別問理發師你是否需要理發。
好的激勵機制,會將目的和激勵聯系起來。
你想影響人們或組織的行為嗎?我們可以通過價值觀和愿景進行說教,但通過激勵似乎總是更簡單。這些激勵不必是金錢,我們可以從學分到諾貝爾獎再到未來生活的特殊待遇。
總結:請小心激勵過敏現象,如果我們對某個人或某個組織的行為感到吃驚,那么我們應該想想,那背后隱藏著什么激勵機制?我們可以這樣解釋90%的行為,激情,精神疾病,心理障礙或者惡意最多占到10%。
推薦閱讀:
《清醒思考的藝術》
——[德]羅爾夫.多貝里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