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那年花開月正圓》即將接近尾聲。該劇以陜西省涇陽縣安吳堡吳氏家族的史實為背景,講述了清末出身民間的陜西女首富周瑩(孫儷飾)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劇中頻繁出現的涇陽茯茶也跟著火了一把。尤其在第53集、54集中,劇情幾乎完全圍繞著涇陽茯茶及茯茶發金花事件推進。
茶源地理團隊曾走訪過湖南安化,在探究了解過黑茶歷史之后,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最好的涇陽茯茶絕對少不了安化黑茶原料。
涇陽茯茶為什么在這部劇中頻頻刷臉?
茯茶乃是吳氏家族的支柱產業。
據史料記載,吳氏家族產業在周瑩(1868年~1910年)的努力運作下,成為了一個涵蓋蠶絲、棉花、棉布、藥材、茶葉等多方面的商業帝國,而其中的茶葉主要就是指茯茶。劇中的吳家正是依靠茯茶蘊藏的巨大價值才得以壯大。
茯茶是邊銷茶的一種。自古邊銷茶銷售就為歷代政府管控,用邊銷茶作為與邊疆少數民族交換馬匹之茶,有“官茶”之謂。邊銷茶品類主要有陜西、湖南的茯磚茶,湖北的青磚茶,四川的康磚茶、金尖茶等,而銷量最大的便是茯磚茶。
茯茶創制于北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早期為散茶。大約朱元璋建國初(1368年),由陜南、四川、湖南安化黑毛茶原料筑制的茯磚茶問世。
因為多在伏天加工,也稱“伏茶”。被稱“茯茶”,緣于人們視其飲用功效有如土茯苓之故。又因為茯茶原料多運送到涇陽筑制成磚狀,所以還被稱為“涇陽磚”。
陜西涇陽位于嶺北,本不植茶,因地處關中腹地,是歷史上南茶北上必經之要和西進加工制作的中轉中心。
到了清朝,隨著西北少數民族的茶馬互市及對外貿易的進一步完善和擴大,茶葉的需求不斷增加。
茶商為增加茶葉的運輸量,將湖南黑毛茶踩壓成90公斤一塊的篾簍大包,運往陜西涇陽筑制茯磚。這一時期正是涇陽茯磚發展的鼎盛階段。據清朝道光年間巡撫盧坤《秦疆治略·涇陽縣》記載:“官茶進關,運至(涇陽)茶店,另行檢做,轉運西行。檢茶之人,亦有萬余。”盛況可見一斑。
光緒元年(1875年),年近64歲的左宗棠(1812年~1885年)就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同期改革西北茶務。他規定豁免積欠課銀,消除茶商顧慮。這一政策調動了茶商的積極性,許多商人改營茶葉,僅蘭州地區經營茶葉的商號就增至40余家。
道、咸年間,吳家東院成為了當地富商。生意版圖東到關外,西至迪化,北抵俄羅斯,南達廣州。在慈禧當政期間(1861~1908年),吳家又與左宗棠走得很近。近水樓臺先得月,吳家獲得了稀缺的政治資本和政治庇佑,更加大了茶葉經營的力度。
左宗棠在管理陜甘政務期間,有意提攜湖南黑茶,除整頓原有甘、陜、晉茶商經營的東西二柜,新增了南柜。南柜主要由湖南茶商充任,而茶的來源,除部分川茶外,大部分來自湖南安化。
俄國商人向左宗棠提出請求,讓兩湖茶(湖南茶和湖北茶)銷往俄羅斯,之后大量茶葉沿著古絲綢之路通過西北地區出口至俄國。據統計,當時俄國所需的華茶竟占其用茶量的1/3左右。
為什么最好的茯茶來自湖南安化?
《那年花好月正圓》第54集中,涇陽老字號的沈家茶行掌柜與吳家東院掌柜為爭取蒙古采購商,有段對話:
“布老板,我給您帶來了最好的磚茶。整個涇陽都挑不出這么好的貨啊!”沈家掌柜說。
“這是今年的新茶嗎?”蒙古茶商布和看著茶樣,眼睛放光。
“這茶是好茶呀!我要是猜得沒錯的話,這應該是今年從湖南茶山定的貨吧?今年湖南的茶比其他幾個地方可都要好啊!我們吳家的茶也是從這里進的。”吳家掌柜插言道。
布和是蒙古商人,需要的茶自然是“于酥酪為宜,亦利番也”的黑茶。
湖南境內的黑茶原產地最早就是資江邊上的安化苞芷園,后轉至資江沿岸的雅雀坪、黃沙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品質以高家溪和馬家溪為最。因此,吳家掌柜口中的“湖南茶山”指的應該就是湖南安化一帶的茶山。
安化黑茶的獨特性在哪兒?
清道光年間的兩江總督、安化人陶澍曾夸安化黑茶“斯因地氣殊,匪籍人工巧”,一語道破了安化黑茶品質保障:獨特氣候地質條件與工藝。
用安化黑茶專家伍湘安的話說,“必須是安化本地原料,用安化工藝,做出來的黑茶,才叫做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的獨特性,可分三項來說:
1獨特的環境
安化位于湖南中部,處于北緯30度神秘緯度帶,境內茶區的土壤以板頁巖風化的土地面積最廣,約占總面積的71.1%。茶園土壤中氮、鉀等有機質含量豐富,再加上年平均氣溫16.2℃,降水1706.1毫米,無霜期長達275天。這些條件使得茶樹的生長期長達7個多月,足以滿足茶樹生長發育的所有要求。
2獨特的茶樹
安化黑茶用葉大、肉厚、內含物豐富的云臺山大葉種等安化有性群體種為原料,制出的黑茶成分豐富,滋味濃厚,“宜于酥酪”。
3獨特的工藝
安化黑茶采用松柴明火烘焙干燥工藝,這種方法既除掉了青葉氣,又使干茶色澤黑褐油潤,且內質滋味醇和,具有獨特松煙香。
茯茶金花為什么這么紅?
《那年花好月正圓》第54集中,沈家為報吳家奪VIP客戶之仇,將吳家的5000箱茯磚茶全部沉船打濕。吳家本打算將打濕的茶免費送給棉農作肥料,有茶癮的船老大這時來找周瑩要幾箱濕了水的茶,告訴她,濕了水的茶更好喝,并請她試飲。
周瑩發現這茶的香氣比以前的更醇正,滋味也更醇厚了,于是將這款“濕了水的又被太陽曬了幾天,已經長出霉芽子”的茶取名“金花茯茶”。
如此安排茯茶“金花”的出現,固然可以理解為劇情需要,但卻與事實與史實相去甚遠。
周瑩口中的“霉芽子”其實是一種菌——“金花菌”。這種菌在自然界土壤、大氣中的分布非常廣泛,并非茯磚茶所獨有(也見于野生千年靈芝)。經過幾十年的科學研究,直到1997年才認定這種形似米蘭花,色澤金黃艷麗的“金花”的生物學名叫“冠突散囊菌”,它無毒且沒有致突變作用。
其實早在北宋時期,茶商就偶爾發現茶葉中長有一種金黃色星狀斑點物質。
(點擊圖片查看“金花”)
起初茶商們以為茶葉“霉變”,就按“霉變”茶低價銷出,然而邊民卻反映此茶比原黑毛茶好喝,功效比原黑毛茶好。從此茶葉史上就有“邊民不怕霉”之說了。
后來茶商們根據第一次發生“霉變”的過程制作黑茶,并不斷摸索、改進、總結,就形成了涇陽獨有的茯茶。當然那時還是散茶。到了明代,因為運輸方便,磚茶出現,茶商們發現,磚茶出的金花更多。
為什么茯磚茶上易有金花呢?這主要歸因于茯磚茶特殊的生產工藝。
茶樹在野外生長,經受風吹雨淋,隨后在毛茶的粗加工過程中,可能帶入冠突散囊菌的微小孢子。茶葉存放過程中,在特定的溫、濕度條件下,可能出現爆發性增長,形成大批的“金花”。這種自行生長出的“金花”在行業內稱為“自然發花”。隨著科學研究成果的進展,目前已經掌握了“人工發花”的辦法。
“金花菌”在生長過程中,一方面享用著茶葉中豐富的茶多酚、糖類和氨基酸等養分,另一方面也源源不斷地向周邊分泌代謝產物,主要是各種生物酶,比如多酚氧化酶、果膠酶、纖維素酶、蛋白酶等,正是這些生物大分子實現了毛茶中色、香、味品質成分的轉化,最終形成了茯磚茶特有的風味。
隨著存放年代的延長以及存放條件的變化,金花菌體也會產生變化。有的會萎縮甚至變白,有些存放的更為久遠的茯茶可能已經看不到金花,而隱約只見白色的斑點。
新疆維吾爾族人民最愛的是安化黑茶茯磚茶,他們把“金花”多少視為黑茶品質好壞的標志。1988年,日本著名茶道家松下智先生在中國河西走廊考察時,發現了安化黑茶茯磚茶的奇特功效,驚嘆此茶為“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并將其引進日本,成為日本當前倍受青睞的純天然健康飲品。
如今,“金花”已然成了茯磚茶的最大賣點,它的保健功能包括顯著降低人體類脂肪化合物、血脂、血糖、膽固醇等諸多效用。在治學嚴謹的《黑茶全傳》中,我們看到比較中肯的評價是:“歷史上以安化黑茶治病救人的傳說數不勝數,雖有夸大其藥用價值之嫌,但亦并非憑空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