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用耳朵來聽的,而不是用眼睛看的,如果有想象力,你聽到聲音自然會產生一定的視覺感受,這種感受可能與演奏者的情緒和視覺想象有關,也可能是自發的一種聯想和視覺想象。關鍵在于想象力和敏感,能去聽音樂中重要的情緒,對于這兩者都缺乏的人來說,即使東西擺放在面前,也是視而不見?!?b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竇唯
雖然這段話說的是音樂,但我覺得很多時候當聲音作為單一信息媒介使也具備類似的特性,即作為信息的媒介本身的聲音在具備豐富的隱藏信息。相比文字,聲音減少信息加工的過程,且具備更多情感與個人特質;而對比視頻,因為離開了畫面,人能更集中在聲音的情感與內容 ,同時經過想象的加工更具神秘感。
現在的世界五彩繽紛,讓人目不暇接,這也導致我們失去了許多細膩的感知。但人性總會在感知失去的同時,讓自己去找回曾經的感動,而聲音會是我們尋找內在感知的一種媒介。
聲音具備吸引注意、傳遞情緒、塑造想象三個特質,且三者存在遞進關系。哪些場景適合聲音去發揮其獨特的魅力呢?我覺得應該通過這三個特質去做延展:
什么時候我們需要通過聲音來抓住對象注意力?碎片化的分享、教學、應答等場景,相比文字更具備趣味性,同時適合隨時聽取。
什么時候我們需要信息傳遞更多情感?祝福與關懷某一對象,此時文字過于冰冷,視頻(除非熟人)過于夸張。而聲音處于兩者之間,一通電話/一段留言,獨特而真誠。
什么時候我們需要信息塑造想象空間?陌生社交會不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類似漂流瓶、故事接力等產品,本身搭配上聲音就能讓使用者有更多想象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