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時間先回到大一入校,和每位新生一樣,想培養所謂的各種能力,懷著一顆迫切成長的心,跟著大家的步伐,我沖著學生會去了。
一大群人共同參與完成各種活動,各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努力做好自己分內的事。
和學長學姐們漸漸熟悉,簡單或繁雜或重復的工作之外,能和學長學姐天馬行空,扯東談西,甚者是肆意調戲部長。
這時候,我有了第一次回家的感覺,因為有人關心和關照,因為有一個小群體,還有彼此的詩和遠方。
那時候,懷抱理想,因為自己手里有技術,雖不深入,但想做很多事情;因為自己大學沒有荒廢,雖有遺憾,但很充實;因為馬上大二,有著無比大的舞臺,還想折騰。
2.
時間軸繼續滑動,等到大二的時候,自己也當著“納新官”,吸收了一批小鮮肉。熱情重燃,我被叫著學長,笑的也是那樣的開心。
回想著自己當初的樣子,教會他們一些事情,得到的是一種自豪和成就感。學弟學妹們是小樹,我們是大樹,部門是叢林,學生會是森林。
大家聚在一起,像影視作品中東北的林場,密密麻麻,小樹在大樹的圍繞下茁壯成長,整個森林也。
部門日常的活動,就像每日灑進森林的那縷陽光,我們慢慢的無比珍惜每一天,因為大家都明白:只要用心,總有新收獲,彼此都在成長。
就這樣,各種新的挑戰與機遇中,小樹們努力而進取著,大樹們更加沉穩,更加堅韌。
這時候,我沒有回家的那種感覺。不知道是厭倦學生會的日子,還是找不到更深層的精神寄托,大家都不怎么幸福,卻還在堅挺在學生會。
即使用心體會、腳踏實地,也未能找到在學生會心靈的家。這種感覺和大學教育中一個現象類似:
在大學,非哲學專業的我們是從政治理論課,比如馬克思主義原理、毛中特等,獲得對哲學的概念。很多東西讓我們感覺枯燥,沒有意義,卻還要為了成績和學分而煎熬。
我們無法享受思考的快樂,無法對世界和人生有自己廣闊的思考和獨特的理解,無法找到撐起夢想的大柱子。
這時候,才感覺自己是條喪家狗,整個人沒有魂了。
如果跳出政治理論課,去讀一讀馬列主義、毛思鄧論的原著,或者看些名家點評,這些哲學內容的一隅,真的很有趣的。
所以,找到學生組織的本質,讓自己內心通透,讓大家富有想法,去追求善良、豐富、高貴品質的個人,找尋更高層級的精神世界。
這是我參加換屆競選的初衷之一。接下來,我這個喪家狗繼續在找新家,期待早日回家。
3.
前幾天,大三的尾巴,我結束了三年的學生會生涯。和部門一起,與大家一路走來,突然感覺自己這條喪家狗一下子找到家了。
大一剛入校,買了一本北大教授李零的《喪家狗》,一本對儒家必讀經典《論語》的解讀,在封面上有下面這么一句話:
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
重溫這句話,如似醍醐灌頂。仔細想來,離開的那一刻,那感覺和異鄉學子每個假期踏入家門那刻一模一樣的。
因為過去的這一年,我一直在找到學生組織的本質,讓自己內心通透,讓部門的所有人找到精神世界的啟蒙。
那一刻,溫暖、感動與成長同在。我用三年的付出明白了學生會的意義。一種讓整個人從精神層面上善良、豐富、通透的意義。
寫這篇文的時候,想到孔子終其一生,在追求世人無法企及的精神世界中,一直是喪家狗。我沒有站在人類角度去思考,但是也能想明白三年學生會的意義,也是很開心呢。
因為,過去兩個學期的事情讓我逐漸明白,日漸通透,這感覺很爽,就像喪家狗找到家一樣。
4.
在我大三上學期,迎來又一批小鮮肉。
有一天,有個部員說有個事情比部門任務更有意義,向我請假。我準了,理由是:部門活動能夠正常進行,還不影響大局,可以去干對成長有幫助的事。
我認為,學生應該追求讓自己成長更快的事,業余時間才能充實和踏實,多去探尋更高尚的內容。
回顧大學這幾年,有時候,一句簡單“我想做自己的事情”,都異常困難。
有一天,在操場,眾院練運動會開幕式團體操的時候,我們在聊天。聊到,每天重復聽這些音樂,聽一個月,很煩躁啊,每天看同樣的動作都會視覺疲勞。
但是,既然聽了音樂,看了表演,為什么我們不能思考藝術的魅力?我們是管調音的,卻從來不知道手機怎么調音能讓整個人沉浸在更好的音樂。
我們身臨操場,從未跳出去想想藝術的美妙,也沒曾想過追求古典音樂、高雅音樂,也沒層仔細研究過舞者的韻味和其他藝術美學。
這可都是生活樂趣啊,人活著最起碼生活快樂,才能追求更遠大的志向啊。
有一次培訓,我給大家講了《技術的元認知》這一主題。核心內容是“一以貫之”,就算是:那么多實用技術的學習,不是全部學會就是收獲,更重要的是找到技能的本質和學習技能普適的方法。
一切技能都是過往技能的組合和疊加,找到學習技能的本質和方法,才能在五年十年后不懼怕任何新技術。
有一次和一個學弟聊天,他問我在我看來大學本質是干什么?
我回答:思維質量決定生活質量。
通過大量的閱讀經典、解讀時事熱點,通過經歷各種事情、深層反思,通過哲學藝術角度、人文自然角度看待世界,最終是讓自己的思想自由,思維活躍。
當思維質量夠高,才能有各種想法和做法,才能去追求更善良、更豐富 、更高貴的生活。
有一次我問一個學妹,咱們在學生會,和普通同學相比,經歷那么多事情,有沒有覺得咱們缺什么?
學妹說不清楚,但總覺得很多事情無能為力,很多道理想不明白,總感覺夢想遙不可及。
我回答:咱們一直少一項神圣必須做卻很少做的事情——讀書。
這里的讀書是各種課外書,我給學妹的建議是去了解《中圖法》,按照圖書分類,從哲學、軍事、經濟、文學、歷史、地理、社會學、藝術、天文地理、農業、工業、自然科學總論去構建整個知識體系。
從各門類的經典作品讀起,遇到感興趣的內容可以深究,多思考,多交流。
這便是四書之一《中庸》提倡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整個求學的過程乃至這輩子,閱讀不該遠離生活,閱讀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系列人生追求的基礎。思想的自由,和自主的思考更不該遠離閱讀和生活。
5.
在我學生會最后一個學期,很不順利,但總結起來還是風雨中砥礪前行。
先是部門最基礎的業務出了問題,音響設備問題百出,無論如何都無法讓老師滿意。
接下來,頂的上部門半壁江山的一個小伙伴出國了,那時候就像瘸了左腿,我這個右腿怎么使勁,都無法穩步行走。
后來,因為業務重疊,作品版權問題,和別的部門公然吵架,大家心里都憋著氣。甚至一度傳聞部門要合并和撤銷。
那時候有一個大一的伙伴在自己沒有幾個人關注的微博發了下面這段話:
我曾到處炫耀我的小團體,我曾寫過5000字的文章描寫我的小團體的溫馨,我時常驕傲的感慨能遇到你們是多么幸運,我總想用手機記錄下你們每個人的笑臉和我們在一起的溫馨,我每次在這里和你們一起工作 一起吃飯 一起玩耍 一起培訓 一起完成任務 就連一起坐著都是那么開心那么有動力。但是…
看到這里,我哭了。
感動的是,大家一致團結,學智慧,但不玩任何心眼,用真心,但不失任何格調。部門迎來了大家都非常滿意的結果,前路卻有布滿荊棘。
我相信繼任者,也一萬個放心,因為彼此都在用心做事。
部門有了好的歸宿和憧憬,而我,我這條喪家狗呢,用了三年的時間,也找到了身在學生會的家。
即使現在離開了家,卻還是暖暖的,整個人從精神層面上善良、豐富、通透而富貴著。在這里感謝所有一起奮斗和成長的人!
在急功近利的時代,有的人的靈魂已經徹底墮落,有的人的道德早已淪喪,有的人的追求早就庸俗至極。
用自己和大家的努力,說出心中的憤滿,找到高貴的精神,在各自心靈深處建造小世界,傳承善良的心靈品質,重溫歷史長河中的偉大榜樣。
學生時代如果不追求成為善良、豐富、高貴品質的人,學生時代如果不能對世界和人生有自己的廣闊的思考和獨特的理解。
那么,學生辛苦多年求學,求到了什么?
換屆那幾天,有好多人批評我,整個部門的思想沒有帶對,帶歪了。
我在學生會三年,的確犯過很多錯誤,過去、現在、甚至將來,思想可能都不成熟,但是,我知道追求現實世界中的精神家園,能讓自己更成熟。
我這一年,學習和思考類似的問題,同時也向下一屆傳遞著這樣的思想。
于是,我這條喪家狗最終找到了新家,想到了三四歲家里墻上就有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