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盛極一時的秦朝因一味嚴刑峻罰、濫用民力,導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最終,出身農家的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擊敗勁敵西楚霸王項羽,贏得天下,開創了享國400多年的漢朝!
雖然劉邦和其他帝王一樣,后宮佳麗眾多,如呂后、戚夫人、薄姬等妙人,宮斗大戲不斷;但有一個女人,卻是他內心最柔軟,也是一生最看重的女人。
這個女人就是劉邦的親媽,和劉邦的老爸劉太公一樣,她在正史上也沒有正式的名字,只是稱她為劉媼,也就是劉家的老大娘。
不過,因兒子劉邦貴為大漢開國皇帝的至高地位,劉大娘還是被追尊為昭靈皇后,位列漢朝太上皇后第一位。
應該說,劉媼在史書中出場次數很少,特低調,可就這么點曝光率,在各路史學大咖的一路演繹下,最終荒腔走板,留下幾段啼笑皆非的傳奇!
本鄉野一農婦 史家神話鬧大尷尬
劉媼生于戰國末年,長大后嫁給了豐邑中陽里(今徐州豐縣)的農戶劉太公,日子很清苦,也就勉強能過得去。
不過,劉媼和劉太公的感情還不錯,兩人先后生了劉伯、劉仲、劉邦和劉氏等三子一女。
其中,劉邦是最小的孩子。
在古代史學家的筆下,劉邦的兩位哥哥劉伯、劉仲和姐姐劉氏,都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是父母愛情的結晶,可到了公元前256年,劉邦出生的這一年,卻出現了迷之尷尬的一幕:
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悅史君來簡單解讀一下:劉邦的母親劉媼在大湖岸邊休息,睡夢中與神發生了羞羞的事情。當時老天爺也鬧騰起來,雷電交作,天昏地暗,著急的劉太公去看老婆,卻發現一條蛟龍爬在她身上。后來劉媼就懷了孕,生下了劉太公的三小子,也就是劉邦了。
司馬遷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出于神話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需要,想說劉邦不是凡人,乃天人之合;可這……這樣真的好嗎?
悅史君只能說,好尷尬!
除了這種流傳最廣的“尷尬”,三國西晉時期學者皇甫謐在其著述的《帝王世紀》中,又提出了另外一種“尷尬”:
(劉媼)游于洛池,有玉雞銜赤珠出,刻曰‘玉英,吞此者王’。吞之,生子邦,字季,是為漢高皇帝。
悅史君再來簡單解讀一下:劉邦的母親劉媼在洛池游玩,突然有一只玉雞叼著一顆紅色的珠子出來,上面刻著“玉英,吞此者王”,劉媼立即吃了下去,結果就生下了劉邦。
想來皇甫謐和司馬遷的目的一樣,都試圖證明劉邦不是凡人,可好歹劉媼此時已經生過3個孩子,不是無知少女了啊!
吃個珠子就能懷孕生孩子,古代的性教育真心可怕噢!
慈母護犢情深 天不假年清貧離世
對劉媼來說,三小子劉邦出生鬧出的種種笑話,只是后人想象;但劉邦長大后,卻還是一點都不省心。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悅史君再再來簡單解讀一下:劉邦仁厚愛人,喜歡施舍,胸襟開闊。常有遠大的志向,不干家里的農活和雜事。到了壯年,試著做官吏,當了泗水亭亭長,公廷中的官吏他沒有一個不混得很熟,還常常戲弄別人。愛好喝酒,喜歡女色。
前面悅史君提過,劉太公家里并不寬裕,日子緊緊巴巴,劉邦這種性格和做派,顯然與這個家庭格格不入。
劉太公覺得兒子劉邦不務正業,經常訓斥他;劉媼則護著這個小兒子,偷偷接濟他,不讓他受委屈。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人揭竿而起,建立“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
劉邦也設計殺死沛縣縣令,被手下推舉為沛公,開始了南征北戰的生活。
曹魏陳郡丞如淳在注釋《漢書》時寫道:“高帝母兵起時死小黃北,后于小黃作陵廟。”
唐代學者張守節在注釋《史記》時也寫道:“沛公起兵野戰,喪皇妣于黃鄉。”
兩處史料都表達了一個意思:劉媼在秦末兵亂之時就已經去世了,沒有看到兒子劉邦稱王稱帝的輝煌時刻。
兒子稱帝追尊 后世子孫祭祀不絕
公元前202年2月,楚王韓信和梁王彭越,聯合原來的燕王臧荼、趙王張敖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
劉邦順水推舟,在山東定陶汜水(今山東曹縣北)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是為漢太祖高皇帝。
劉邦稱帝后,追尊母親劉媼為“昭靈夫人”。
公元前181年,在丞相陳平等人的提議下,太皇太后呂雉、后少帝劉弘追尊劉媼為“昭靈后”。
(光武帝)二十年東巡,路過小黃,高帝母昭靈后園陵在焉,時延為部督郵,詔呼引見,問園陵之事。延進止從容,占拜可觀,其陵樹株蘗,皆諳其數,俎豆犧牲,頗曉其禮。帝善之。——南朝宋史學家范曄《后漢書·卷三十三·虞延傳》
(漢章帝)遣使者祠昭靈后于小黃園。——南朝宋史學家范曄《后漢書·肅宗孝章帝紀》
從上述史料記載可以看出,一直到東漢時期,昭靈后劉媼的園陵仍然受到朝廷重視,并安排專人看管維護。
名字多種傳說 悅史君巧解千古謎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在司馬遷筆下,劉邦的母親劉媼姓甚名誰,沒有一點線索。
然而,在此之后的史學家眼中,劉媼開始有名有姓,而且不止一種:
太上皇(劉太公)之妃曰媼,蓋姓王氏,是為昭靈后,名含始。——三國西晉時期學者皇甫謐
皇甫謐認為,劉媼姓王,名含始。也就是說,劉邦的母親叫王含始。
這名字……悅史君只覺得,好醉啊!
今近有人云‘母溫氏’。貞時打得班固泗水亭長古石碑文,其字分明作‘溫’字,云‘母溫氏’。貞與賈膺復、徐彥伯、魏奉古等執對反覆,沈嘆古人未聞,聊記異見,于何取實也?——唐代史學家司馬貞《史記索隱》
司馬貞在注釋《史記》時提出,劉邦的母親姓溫,理由是某塊“泗水亭長碑”上,“媼”應當作“溫”。
悅友們怎么看呢?
其實,在古代,就有很多史學家,給出了答案。
皇甫謐等妄引讖記,好奇騁博,強為高祖父母名字,皆非正史所說,蓋無取焉。寧有劉媼本姓實存,史遷肯不詳載?即理而言,斷可知矣。——瑯邪縣戴子、弘文館學士顏師古《漢書注》
前漢初,去古未遠,風俗質略,故太上皇無名,母媼無姓。……噫!高皇之父,漢史不載其名,而唐史乃載之。此事亦可一笑。——兩宋時學者馬永卿《嬾真子·卷三》
高帝起于微賤,不知族世。且親莫如母,不知其姓,但謚昭靈后而已;近莫如大父,不知其名,但以居豐,呼為豐公。……高祖即位之后,采諸儒之言,泛祀其先。——兩宋時學者鄭樵《通志·卷五上·前漢紀》
予讀王江劉氏譜,因思漢醇謹家法,雖千百世后猶得宗師其意焉。自漢高踐位,系世表,而其祖第呼豐公,母為昭靈后而已,名字不傳也。——明末清初學者郭金臺《石村詩文集·卷下·王江劉氏族譜序》
秦滅六雄,廢封建,雖公族亦無議貴之律,匹夫編戶,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漢高帝起于布衣,太公以上,名字且無可考,況能知其族姓所出耶?——清代學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二·姓氏》
這些文言文有人看不懂?不要緊,其實這些史學家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那就是:劉邦的母親劉媼名姓,正史中早已無從考證,無論是“王含始”還是“溫”,種種說法都是后人牽強附會,不足為信。
而在悅史君看來,劉媼嫁給了劉太公這么個普通村夫,說明她自己也是出身微賤,要不就是沒有正式的名字,再不然就是因本名鄙陋而沒有流傳下來,索性就叫劉家的老大娘了!
悅史君點評:劉媼和同時代所有的村婦一樣,普通的沒有任何棱角;但因偉大的兒子、大漢王朝開國皇帝劉邦,她也不得不“接受”歷代史家的各種演繹。
劉媼生前,兒子劉邦沒給她少惹禍,家里境況可能還會進一步下降;可在她死后,隨著劉邦稱王稱帝,地位也跟著水漲船高,最終位列漢朝太上皇后第一位,享受歷代子孫地位的祭拜,可謂福澤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