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刷微博,看到秋葉大叔的一篇關于寫作的文章,他針對寫作提出了三個觀點,剛開始看上去好像順理成章,但仔細想其實他的觀點邏輯并不科學。
第一個觀點——不是多寫,而是確定寫作質量的標準
我的反駁:
寫作質量的標準在你不動手寫的情況下,你是得不到自己究竟達到怎樣的寫作標準才適合剛起步寫作的自己的。
這就好比,你的確很想量身定做一件衣服,但你只是在那里說我想要定做一件衣服,你有尺子去量,但即使有尺子,你也不分辨不出那尺子上的刻度,那停留在表面的只有你的愿望而已,也有可能你會說我可以通過目測大概知道自己的尺碼——這也就相當于確定自己寫作質量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多半是不準確的——做出來的衣服多半不是大了就小了。而對于寫作這項活動,我們多半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知識體系都是不一樣的,況且我們大多數人沒有一對一的導師去給你量身定做一套寫作質量標準的條件,唯一靠譜的就是在寫的過程中自己慢慢摸索什么才是適合自己的一套系統質量標準。不是嗎?只有在不斷寫過程中才能參照出質量標準的變化,質量標準不是用確定來形容,而是應該用調整來形容。
第二個觀點:不是多寫,而是多看
作者用一對關鍵詞:不是……而是,更強調多看的重要性,但我相信有的讀者也會理解成多寫和多看是對立的,而我覺得這兩者是同等重要的的,應該改為多寫的同時要多看才妥當。
為什么?
這就好比我現在岸上看見伙伴在池塘里游泳,他游的相當精彩,一會一個姿態,這時你說我也試著模仿一下,然后你站在岸上不停的模仿,蒙頭蓋臉的模仿了很久卻發現自己連水都沒下……等你下水后,你會說,我在岸上模仿了一會并不是沒有一點作用啊,畢竟我熟悉了它的動作,但是你為什么不下水的同時一起模仿呢?也許你會說最終達到的效果不都是一樣的嗎,但是后者領悟到的程度和給你所留下的印象像會是更深的。假如學會后若干年你沒去游泳了,但是等你突然又想游的那一刻,你的接受和領會程度一定早早超過了別人。
第三個觀點:不是多寫,而是多想
近來一直都說一句話就是輸入的同時要注意輸出,輸出的同時就是在思考,在想,最終把它寫出來,形成思考的升華,這是一套符合邏輯實踐的系統的流程方法。
文中一句話本來就是值得質疑的句子——“但問題內容創業,拼的是內容,而不是你在堅持日更。”難道內容創業就不用堅持日更了嗎,我看見很多大咖,比如和菜頭,比如懂懂,比如剽悍一只貓,他們可以說是內容創業吧,但我見他們日更比誰都積極啊。
實際上,寫和想是相輔相成的,科學證明左腦是語言邏輯思維,右腦是形象思維,如果你創作小說作品——那就必須寫下來才叫創作,把每個文字都想象成有畫面的,就如電影一般,那你就是左右腦都在活動。畫面感促使你寫下來,其中“寫”和“想”就如同大腦的左右機能一樣,兩者密不可分,并且相互促進。“想“形成“寫”的源泉,但更重要的是只有“寫”才能給“想”輸送源源不斷的活水,顯然“不是多寫,而是多想”的觀點本末倒置了……
綜上三個觀點,我推理得出的結論是:“我們無需太多的方法論(確定質量標準、多看),只有不斷地寫,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只有不斷地“寫”才能孕育出一套自己量身定做的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