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暑假。很糾結呀,究竟要找怎樣的實習?還是說不找實習,留在家里備考11月底的國考,上網投過簡歷,有幾家公司聯系我了讓去面試,但是后來又推掉,怕不能專心備考。但其實我又很糾結啊,內心是不是真的想成為人民公仆,有種怕錯過怕耽誤終身的感覺,又不知道能不能考上,萬一考不上就白白浪費了這個暑假。轉念一想,也可以試下銀行或者國企,復習的還是有用,萬一選錯了,萬一沒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豈不是要難受一輩子?!留在大城市嗎?怕競爭力不夠,怕很累很辛苦。回老家嗎?似乎有點單調,好像一輩子就這樣了,沒有很大的沖勁。可能會有別的選擇。然后是行業,家里天天說女孩紙要安穩,做老師吧做老師吧。。我……也不是很抵抗,就是心里有團小火,始終在跳躍,隱約覺得那不是我想要的。但是又說不出自己想要啥。
剛好看到柏拉圖與麥田的故事(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別人杜撰的,不過從中有也所啟發)說的是他的老師蘇格拉底讓他去挑一個最好的麥穗,只能選一次,他進去沒多久就挑了根比較大的,可是越走到后面越后悔,有比他手上更好的,走出來以后,蘇格拉底說這種情感叫"后悔"。第二次進去,他心想后面會有更好的,就不敢摘,結果到頭了也沒收獲只好隨便拿了一根,他老師說,這種是"錯過"。如果換作你是柏拉圖,有第三次進田的機會,怎么破?
不妨把自己的標準具體化。要找最好的麥穗,那對你來說怎樣的麥穗才是最好的呢?因為"好"是個很主觀的形容詞,一千個讀者還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呢,你得把"最好的麥穗"具體化,比如說要長得青翠欲滴嫩嫩的,還是金黃飽滿的(當然,這得看季節),你要又長又寬的還是短小而結實的(西方的娃喜歡很實在的,也可以定個數字幾厘米這樣的),麥穗的重量形狀顏色尺寸都可以定指標,然后按著標準去篩選就可以了,要是不能全部滿足,也可以適度調整標準,這樣選出來的麥穗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你的期望值,當然,前提是你得心中有尺寸。這個尺寸完全可以按你自己的喜好,有人是實用型,就按食用種植的標準來找,有人是藝術型,就按審美的角度來找。如果實在不知如何,也可以查閱資料或者問有經驗的人(可以是農民,科學家,畫家等),然后從中,你會得出自己對"最好的麥穗"的理解。按這樣的法子,你至少不會空手而歸,也不至于隨便摘一根,因為這樣標準下的麥穗即使不是最好的,也不至于很差。
我們很多時候,被"最好""最合適"這樣的概念欺騙了,哪有什么最好的?!可能在你選的那一秒在你眼中是最好的,可是下一秒,你能擔保它不會變?不會變黃變黑凋謝?即使它不變,你能保證你不變?你的心性你的審美你的三觀你的標準不會因為閱歷越來越多而改變?所以,什么是最好的?答案是沒有。因為世間沒有不變的東西,或者說,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也沒有什么好猶豫的,也沒有什么好糾結的。你執著保護的,你擁有的,你以為一直都在的,都不過是假象。選錯了又能怎樣呢?大不了扔掉重選,我們又不是柏拉圖,選擇的機會多著呢,隨時可以翻盤重來,只要你有足夠的勇氣,只要你不被世俗的顧慮束縛住手腳,只要你心中還有那把沖動的火。
說回找工作的事兒,這時候有點明白了,心里是渴望安定的,可能跟從小缺乏安全感有關系,但是同時又渴望自己的價值被肯定,寒窗十幾載,就是因為有種信念支撐,不想自己被淹沒在人海中。現在欠缺的,是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