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康威《龍種》? ?電影帶來的世界108
這是一部美國人在1944年拍攝的抗日神劇,堪稱抗日神劇鼻祖,標準的好萊塢大片。距今整整80年。
《龍種》(Dragon Seed)是由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杰克·康威、哈羅德·S·巴奎特執導,凱瑟琳·赫本、沃爾特·休斯頓、艾蓮·麥克馬洪、杜亨·貝等主演的劇情片。(圖片1)
該片根據賽珍珠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偏僻村子內思想進步的新女性小玉在日軍侵略時帶領村民們奮起反抗的故事。編劇是賽珍珠、簡·默芬、瑪格麗特·羅伯茨。
該片于1944年7月18日在美國上映。
這部電影獲得了1945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的提名。
一、電影故事
20世紀30年代末,中國農村,寧靜的小鄉村里,住著一戶譚姓人家,譚凌(沃爾特·休斯頓飾)老兩口還有一個女兒三個兒子,小玉(凱瑟琳·赫本飾)是譚家二兒子(杜亨·貝飾)的媳婦。日本發生侵華戰爭后,本來寧靜的小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面對破敗的家園,年輕而勇敢的女民兵小玉,帶領村民與侵略者展開了英勇的斗爭。(圖片2)
《龍種》的故事很傳統,講的是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有一點不傳統的是,這部以日軍攻占南京為背景、南京城郊一個農民家庭為主線的電影里,中國人全由金發碧眼的美國人扮演,說的都是英語,拍攝地也在美國好萊塢,出品方是美國主流大電影廠米高梅……
乍一看挺搞笑,但如果認真完,就會肅然起敬。片中每位演員都下足工夫,雖是洋人,但把中國人演繹得惟妙惟肖。
《龍種》中的傳統中國農民譚凌,上有老母親,下有襁褓中的孫兒。有一個已嫁人的女兒,和三個兒子。作為青壯年,他們對過日子的理念,也各有各的主意。
老大娶妻早,最和爹娘一條心,從臺詞上也能看出老大很直男,很傳統。
老二最尊重老婆,重感情,思維靈活。(圖片3)
老三是個單身漢,是新思潮的代表,喜歡和哥哥們打鬧。
日本人還沒有攻入南京的時候,就有學生來村子里宣傳前線戰事,赫本飾演的二兒媳小玉,在她的身上展現了中國女權意識開始萌芽的最初形態。她想要讀書、不愿意守著土地等死。穿上男士的服裝,說的話恐怕當代人都不敢想象。(圖片4)
不管在哪個時代,中國人,最看重的就是土地和子嗣。這個劇本神就神在給了三代人不同的使命,老母親最重視子嗣,和二兒媳的新潮思想相比,她是一個封建思想的遵循者。
老頭子譚凌視土地為根,固執的他一開始不愿意逃命,執意要留在家里躲過鬼子的搜查,就是想要守著這片爺爺的爺爺留下的老田。(圖片5)
大兒子本該保護妻子和孩子,但他半路折返想要回家做孝子,把妻子和孩子留在了原地。回頭再追,一切都來不及了。埋葬了妻子的尸體之后,沒多久兩個兒子也病死了。從此他再也不愿當一個守著爹娘的農民,選擇了拿起槍加入部隊。
家庭觀念是中國一切文化的根本,任何社會上匪夷所思的事,都能在家庭中看見縮影。一幫美國人能理解至此,實在不是易事。
歷史上,國、共雙方都力圖對《龍種》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響,據《凱瑟琳·赫本的一生》一書披露:“國民黨人和共產黨人都對制片人施加巨大壓力,要他在所有反抗日本人的場景中使用他們的軍服帽徽領章等。制片人伯爾曼甚討厭,因此在軍裝上沒有任何明確的標記。”
恐怕這也是《龍種》更注重刻畫家庭與戰爭本身這一主線的原因,片中沒有明確說這一家子到底是加入了哪一支部隊。也許制片人認為,每一個勇敢對抗侵略者人都是偉大的,與政治無關。
還有就是,老爺子和大兒子不是頭腦一熱就要站起來反抗,他們都有著痛苦的經歷,和復雜的思想歷程。這才是尊重歷史,尊重那么多無辜犧牲的生命。
二、拍攝過程
1944年,中國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套上西方人眼光的《龍種》橫空出世,本意是米高梅公司向美國加入同盟軍之舉致敬,卻也讓全世界看到了日本人的兇殘和中國人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英勇斗爭。
一群白人拍的中國抗日片,卻給出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作品:戰爭對人性的扭曲,傳統鄉村家庭瓦解,女性的解放,漢奸的無奈與掙扎……各種元素,完爆當今絕大部分同類題材。
其實當年《龍種》的劇本一波三折,米高梅原本旨在關注“中國農村普通百姓在日本侵略者統治下的生活狀況”,希望表達的正是普通中國民眾在日軍淫威下的眾生相。
然而1942年羅斯福下令創建了“戰時信息辦公室”,該辦公室的部分職責旨在將好萊塢的電影塑造為有效的宣傳手段,是美國戰時的“廣電總局”。
“戰時信息辦公室”明確要求:突出中國人的抵抗,淡化故事的其它方面。最終,米高梅將劇本修改為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版本。
《龍種》拍攝于二戰期間,1944年時,抗日戰爭還沒結束。民國政府和美國結為盟友,共同抗擊法西斯,因此正面描寫中國也是理所當然的。當然,中國人最終贏得了戰爭,回過頭再看這樣的劇情也沒錯。
影片相當追求真實的中國細節,據說制片方居然用了兩年的時間,在離洛杉磯36英里的圣費爾南多山谷里的卡拉巴薩斯,搭建了1940年代的中國鄉下布景。(圖片6)
他們建立起方圓120英畝的農莊,50英畝山坡都改建成梯田,12英寸的管道鋪了一英里多長,以便用500萬加侖的水把這地區淹掉。還建起了水稻田,用大麥代表稻米。(圖片7)
10座農村房屋在藝術指導的監督下興建了起來。(圖片8)
涉及的建筑工程花費了高達300多萬美元的成本,是整個米高梅公司歷史上規模是最浩大宏偉的。
片中細致的中國特色濃郁的布景、道具等,真實度非常高,中國的農舍、田、鄉間小路,完全沒有違和感。(圖片9)
有趣的是,道具組并沒有買到中國農村的土狗,只能找一條當時還沒進入中國的雪納瑞代替。(圖片10)
電影中的標牌也十分講究,“抵制日貨”的標語清晰可見。人物場景、性格也都十分貼合中國農村生活。從主演到群演統統貼近中國,就算只是鏡頭一閃而過的路人也十分認真地將頭發染成黑色。村里的男人們在水田插秧、拉牛耕田……老太太用發釵剔牙掏耳朵都拍出來了,中國婆媳在育兒上的矛盾分歧也都有體現……扮演日本鬼子的美國群演也像模像樣。
影片也放棄了動輒親吻的好萊塢風格,譚家二兒子夫婦的愛情拍得非常富有東方式的含蓄風情。
此外,片中還有許多帶著中國特色的臺詞,諸如“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女人解放了小腳,就像山羊一樣亂跑”、“男人是一家之主,女人要打,才會老實聽話”……
片中還有一大亮點:在《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中國國歌前好多年,該片導演就選用了英文版《義勇軍進行曲》作主題曲,一眾好萊塢影星用英文唱著“Arise……Arise……”(起來……起來……)英文版《義勇軍進行曲》很好聽。
為了在形象上更接近中國人,演員們全部將頭發染成黑色,并將西方人特有的大眼睛、深眼窩畫小。
三、原著及編劇賽珍珠
好萊塢出品的這部抗日題材電影如此真實的一大原因是賽珍珠。
這還要從電影改編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的同名原著小說《龍種》說起。
賽珍珠是美國作家、人權和女權活動家。(圖片11)
她出生4個月后即被身為傳教士的雙親帶到中國,在鎮江度過了童年、少年,進入到青年時代,前后長達18年之久。賽珍珠在中國生活了近40年,曾受聘于金陵大學,她把中文稱為“第一語言”,把鎮江稱為“中國故鄉”。
1934年離開中國后,她仍深深掛念著這里。1942年,賽珍珠最后一次到中國,為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收集創作素材,深入進行宣傳。也就是在這一年,她寫出了《龍種》。《龍種》里融進了很多賽珍珠從報紙上看到的新聞和最后一次訪問中國的見聞,書中描寫的日軍的殘暴屠殺,抗日軍民的不屈反抗等就有“南京大屠殺”期間很多真實事件的影子。
另外,賽珍珠曾憑借其小說《大地》(The Good Earth),于1932年獲得普利策小說獎(Pulitzer Prize),后在193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目前同時獲得普利策獎和諾貝爾獎的唯一女作家,以及作品流傳語種最多的美國作家。她第一次將《水滸傳》翻譯為英文。
四、編劇簡·默芬
簡·默芬(Jane Murfin,別名:Alan Langdon Martin,1892年10月27日-1955年8月10日),女,出生地于美國密歇根州昆西,編劇、導演。(圖片12)
1932年她的《好萊塢的價值》獲第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故事獎提名。
五、編劇瑪格麗特·羅伯茨
瑪格麗特·羅伯茨(Marguerite Roberts,1905年09月21日-1989年02月17日),女,出生于美國科羅拉多州格里利,編劇。(圖片13)
代表作品《大地驚雷》、《隴上春色》、《龍種》、《齊格菲女郎》、《五虎平西》等。
六、導演杰克·康威
杰克·康威(Jack Conway,1887年7月17 日-1952年10月11日),出生于美國明尼蘇達州格雷斯維爾,男演員、導演、制片人。(圖片14)
1934年,執導電影《自由萬歲》,代表作品為《玉女傾城》等。
七、導演哈羅德·S·巴奎特
哈羅德·S·巴奎特(Harold S. Bucquet,1891年4月10日-1946年2月13日),英國導演。(圖片15)
主要作品《塔爾圖歷險記》、《凱思琳》。
八、女主角凱瑟琳·赫本
《龍種》的女主角是被譽為“好萊塢常青樹”的凱瑟琳·赫本。她飾演的小玉是譚家二兒媳,也是后來帶領村民抗敵的女民兵。
她為了在這部電影中裝扮的更加接近亞洲人的長相,用特殊的膠將天生的大外雙眼皮黏成了單眼皮。影片后部,還梳起了江姐頭。(圖片16)
為了演好中國女性,凱瑟琳·赫本將賽珍珠的作品通讀了數遍,還研究了所有可以找到的關于中國的文字和影音資料。
凱瑟琳·赫本曾12次獲得奧斯卡影后提名,其中4次奪得奧斯卡影后桂冠。這無疑是一項了不起的記錄。
她第一次獲此獎項時27歲,最后一次75歲。“好萊塢常青樹”實至名歸。
凱瑟琳·赫本的奧斯卡金像獎:
1982第54屆最佳女主角獎《金色池塘》(獲獎)
1969第41屆最佳女主角獎《冬獅》(獲獎)
1968第40屆最佳女主角獎《猜猜誰來吃晚餐》(獲獎)
1963第35屆最佳女主角獎《長日入夜行》(提名)
1960第32屆最佳女主角獎《夏日癡魂》(提名)
1957第29屆最佳女主角獎《雨緣》(提名)
1956第28屆最佳女主角獎《艷陽天》(提名)
1952第24屆最佳女主角獎《非洲女王號》(提名)
1943第15屆最佳女主角獎《小姑居處》(提名)
1941第13屆最佳女主角獎《費城故事》(提名)
1936第8屆最佳女主角獎《愛麗絲·亞當斯》(提名)
1934第6屆最佳女主角獎《清晨的榮譽》(獲獎)
她還獲得了許多其它獎項。
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1907年5月12日~2003年6月29日),出生于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演員。(圖片17)
赫本的演藝生涯開始于紐約的百老匯,1934年,憑借出演的第3部影片《清晨的榮譽》獲第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第4部影片《小婦人》又讓她獲得了同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和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1936年憑借《愛麗絲·亞當斯》第2次獲得了奧斯卡提名。從1942年《當代女性》到1967年《猜猜誰來吃晚餐》,26年間凱瑟琳·赫本和斯賓塞·屈賽一共合演了9部影片。
2003年6月29日,凱瑟琳·赫本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1999年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