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剛讀初中的2009年,我在小鎮的娛樂場所僅有一家冠以“北大”名字的網吧和一家忘了名字的書店。那時年少,很少有錢混跡于“北大”這種酣快之地,于是自然就去了那家充斥色情刊物和上世紀遺留下的泛黃的武俠言情小說的書店,但萬幸偶爾能發掘些別樣的東西。現在看上去害我匪淺的簡讀名著和“六角”圖書,也是那時候讀的,后來每次在大書店看到那些正版超厚名著,我都失去了從頭重讀的沖動。唯一印象深刻,原汁原味的叢書就是那些當代文學作品,也不知道當時鄉鎮書店為什么購進我當年認為很難懂的書。那些作品深深影響我以后讀書的調性,也刺激我在以后讀了大部分當代文學作品,這是我知識結構的重要一環。當代文學中"鄉土“”尋根““地域”是些重要標志,典型的就是莫言的”高密東北鄉“,遲子建的”北極村“等,我準備把我所讀的當代文學作品以地圖形式表現出來,到時可能會涉及中國大部分地區,我會用我的游記,感想和讀書筆記綜合下來表達。
陜西三杰
我一直把此地看作我的文學圣地,因為當年小書店我看到的第一部長篇是《平凡的世界》(那些簡讀名著卻很短)。它深深影響了我的美學價值觀,哲學觀,甚至為人性格上的轉變。那些書中的人物,地方深深影響著我,導致陜西成為我高考后出省的首站。
延安——平凡世界里的路遙(一)
去延安費了一番功夫,我們縣城到延安沒有直到的火車,我選擇到西安轉車后去延安。前一天凌晨從我們縣城出發,第二天上午十點到西安,抓緊倒車晚上到了延安,休息一夜后,第二天開始我的朝圣之旅。
在那座傍山而居的小城,有眾所周知的寶塔山,楊家坪,王家坪,南泥灣,偉大的紅色 的印記,我總是不敢直視。我有我自己心中的小世界,問了一個陜北姑娘延安大學所在,我要看望我的路遙,我心底所保留的。
后來能到延大后山祭奠路遙,多虧那位姑娘的幫助,不知其是否米脂的婆姨,一如路遙筆下巧珍,潤葉那些少女,高個,高原下咖啡色的肌膚,挺拔的五官,真而純,活潑熱情。通過問路,聊天,聽她講從所在地到延大路挺難找, 于是她決定親自帶我去,不太擁擠的公交少乘了一站,后來走過了座橋,聽她說橋下即是延河,河邊就是延大。到延大后,亦不知在具體的那座后山,問了三位同學方知,即是校區后的山上。
那座小山并沒有平整的路盤上,一些雜草荒生的濕滑小徑,路旁時有墓碑,荒冢,不明有種聳嚇感。后來柳暗花明,轉山后,有一片闊地,水泥磚鑲固的圓形小土包即是我的路遙的歸宿,后有一墻書“像牛一樣耕耘,像大地一樣奉獻”,墓前有些業已凋殘的菊花。姑娘饒無趣味的坐在一旁樹下,我蹲在墓前,恍如隔世。這是我崇拜數年的偶像,內心頓時由激動到平靜,生活的貧困早日帶走他,幸也,痛苦經歷太多,吐出字字皆血。我緩緩點起一支香煙,死于斯,在已無病痛的天國,安靜地享受它吧。
煙霧飄浮,那是你筆下玉厚老漢的旱煙。為牛馬的農民,無言地像一座大山,如我的父親。倔強而有強烈的自尊,最大地的男人。完全現實主義傳統的人像,像極了列賓畫中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背負了家庭的重擔,踩在厚實的黃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