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替張徹編劇本,曾代金庸寫小說”,這是他平生最得意的兩件事。
他與黃沾被稱為“文曲星”下凡,一個科幻小說奇才,一位粵語音樂教父。
金庸去世之時,舉世哀悼,而他卻稱不會去參加金庸的葬禮。
他自稱,從不去喪禮、婚禮和生日酒,一點都不喜歡,非常討厭熱鬧。
“人人都要死,死是必然的,他九十幾歲死怎會難過?十九歲死我才該會難過!他一生光芒萬丈,有什么要難過?”
2002年,老友張徹去世,他聽到的第一反應,竟然是哈哈大笑。他覺得與其飽受病痛折磨,讓笨重的身體拖累清醒的頭腦,不如早登極樂。
人要經歷多少,才能真的看透生死?
他與古龍乃莫逆之交,1985年古龍過世時,他不僅去參加了葬禮,還淚灑靈堂,差點喝光了為古龍陪葬的洋酒。
多年后追憶古龍,他說“一想起就心如刀剜,所以實在不愿提啊”!
“我一生當中寫過最好的文章就是古龍的訃文,只有三百來字。很多人看了之后,爭著要我為他們寫訃文。”
蔡瀾評價倪匡,是“天下最古靈精怪的人。也許是,外星人”。
一
倪匡原名倪亦明,后改名倪亦聰,在家中七個孩子中,排行老四。
出生于上海,早年從內蒙古跨越大半個中國,逃亡至香港。
1957年到香港后,他做過工人、校對、編輯、記者和專欄作家,在寫作上自學成才。
在夜校讀書時,認識了后來的夫人李果珍女士。
1959年,倪匡與李果珍結婚,育有一兒(倪震)、一女(倪穗)。
他有個妹妹叫倪亦舒,就是言情小說家亦舒。他曾自嘲,出版商找他都是為了亦舒的作品版權,而他的卻無人問津。
他最為人稱道的是寫作速度,自謂“漢字寫作,速度之快,世界第一”,小說題材囊括偵探、科幻、神怪、武俠、言情各種。
金庸曾稱贊倪匡:“無窮的宇宙,無盡的時空,無限的可能,與無常的人生之間的永恒矛盾,從這顆腦袋中編織出來。”
蔡瀾說倪匡:“他的腦筋很靈活,他想的東西都很稀奇和古怪,所以跟他講話非常愉快,我們常常哈哈大笑。”
二
他本身喜歡寫武俠小說,但有金庸古龍在前,他難望其項背,于是專心投身于科幻小說。據說因為他曾看見過外星人,所以科幻小說才這么生動。
他最喜歡的人物是衛斯理,衛斯理系列也是曾是中國的少年的科幻啟蒙。
他自稱是“自有人類以來,漢字寫得最多的人”,是最有職業道德的專業作家,從不拖稿、欠稿,還曾給拖稿的古龍做槍手。
寫作五十年來,靈感不斷,題材不盡,被戲稱為“袋裝書大帝”。
問其寫作動機,曰:一為謀生,二因興趣,三是沒有別的本事。
靠寫作致富的人極少,而倪匡算其中之一。
他認為寫作天賦是與生俱來的,不投其所好,卻能牽引著讀者的興趣走向。
倪匡最好的朋友是古龍,兩人愛好酒和女人,秉性相投,一見如故。
古龍在小說和影視上的成功,離不開倪匡的賞識和推薦。倪匡說,“我們兩個人莫名其妙地坐在一起,一句話都沒有說,就哈哈大笑,很爽,很好玩!”
三
倪匡曾為導演張徹寫劇本《獨臂刀》,張徹看完后不滿意,就自己改。改完以后,倪匡再看時,只有五個字沒有動,“《獨臂刀》,倪匡”。
即便如此,“屢替張徹編劇本”,成了他的得意之事。他敬重朋友的才華,將自己置于一個謙虛的位置。
倪匡最為人稱道的一段傳奇,是“曾代金庸寫小說”。
《天龍八部》在《明報》上連載期間,金庸要去歐洲出差,讓倪匡代筆。
擔心倪匡瞎編亂造,金庸放了一道底線:不準把人物寫死,因為每個人都有用!
回來一看,阿紫竟然瞎了,又出來一個怪物游坦之。
受到質問,倪匡狡黠地說:“江湖險惡,打打殺殺在所難免的嘛......”
而這段神來之筆,竟成為小說中最為凄涼的一段。
他們之間還有一件趣事。
倪匡寫過一部小說,叫《地心洪爐》。其中有個情節是,衛斯理在南極,殺熊吃肉,剝皮取暖。
有個讀者,寫信質問倪匡:“為什么衛斯理會在南極殺北極熊?”
倪匡避而不答。
可是這位讀者沒放棄,不斷寫信要個說法,言語漸帶諷刺:“怎么滴,啞巴啦,沒臉見人啦?那就不要封筆吧,別出來丟人現眼了。”
倪匡只好出面回應:“南極沒有北極熊,世界上也沒有衛斯理。你較真個鬼啊?”
讀者不依不饒,寫信給金庸:“為什么倪匡那蠢貨會說南極有北極熊?你解釋解釋?”
金庸這樣嚴謹的作家,也被逼回復:“南極原本有北極熊,被衛斯理殺死后就沒有了。”
四
除了寫作,他還被發掘了演戲的天賦。
他被蔡瀾忽悠著去拍戲,立馬回絕。
可是一聽說現場有好酒,他卻轉頭跟了過去。
戲還沒拍,先干掉一瓶酒。但酒醉時也很清醒,臺詞對白清清楚楚。
有場戲,需要人物特寫,表現角色的內心。
倪匡抗議:“戴著這種口罩,怎么演嘛?”
導演大叫:“用眼睛演呀,用眼睛演呀!”
倪匡扯掉口罩,罵:“你明明知道我眼睛那么小,還叫我用眼睛演戲!你不會去死!”
后來他染了戲癮,在各種劇里客串,但一直都是些嫖客、浪子的角色。
有人就向夫人李果珍告狀,說:“蔡瀾叫倪匡演作家也就算了,叫他演嫖客,簡直是污辱了大作家。”
李果珍不以為然:“倪匡扮作家、嫖客,都是本行。”
五
現在的倪匡發福后,胖乎乎,笑哈哈,儼然一座開心的彌勒佛。
他性格風趣幽默,慷慨熱情,愛自由,不爭搶,隨性灑脫。
同為科幻小說家的張系國,曾描寫初見倪匡的情形:“倪匡則人未至笑聲先到,完全是紅樓夢里鳳姐兒出場的架勢。后來每次見面,都是先聽到他的朗聲長笑才見其人。”
他是金庸筆下的“老頑童”,出了名的開心果。
蔡瀾曾說他和倪匡有很多共同點,例如“看東西好不好吃,書好不好看,人好不好玩”。
他玩美食、玩酒、玩花鳥魚蟲,如癡如醉。
蔡瀾有次到他家里,見倪匡正瞪大眼睛,盯著花骨朵。
倪匡問:“你看過花開嗎?”
“當然看過。”
“我說的是真正的開花那一剎那。”
“種了這么許多花,看花苞慢慢長大,正當它要開時,我一轉頭,波的一聲,花就開了,把我氣死。所以有一天我決定盯住它,盯到它開放為止。”
那天倪匡對住花坐下,一看看了四個小時,終于花朵乖乖地開給他看。
他自稱“倪九缸”,養了很多魚,其中還有食人魚。
兒子倪震小時候,被玻璃割破了一片肉。
倪匡看到后,沒去管兒子,而是捏起那片肉,扔進魚缸里。“我想看食人魚到底吃不吃人肉。”
六
倪匡身高矮,常被朋友調笑。
他買不到合適他身材的衣服。
試過十幾套之后,店員找從倉庫找出一條,簡直就是量身定做的一樣。
倪匡拍額稱幸,問:“怎么能找出這么合身的褲子?”
店員老實回憶說:“哦,我想起了,是一個明星七改八改之后訂下,結果他沒來拿。他好像姓曾的,對了,叫曾志偉。”
有一次在香港,倪匡被一團女學生圍著,她們要求一簽就連簽幾張。
蔡瀾問:“是不是為她們的同學簽的?”
“不!”倪匡懶洋洋地,“簽完后我聽到她們說:五個倪匡的,可以換一張劉德華。”
1992年移居美國后,倪匡過上了優哉游哉的退休生活。
有一回,倪匡去美國看他。
倪匡說:“大老遠地來,你也不好意思空手是吧,家里要是有個洗碗機挺方便的......”
倪震心領神會去買,去安裝。
裝好了,倪匡又說:“只做一件事,好像也不太夠,是吧?”
倪震艱難地咽了咽口水,“再……再買……一架……一架傳真機吧?”
倪匡就笑了。
年輕時風流不歸家,45歲后才收心往家里看。
有段時間,他在美國,太太李果珍在香港。他孤單難耐,就打電話向太太撒嬌,說要“寂寞費”。太太也寵著他,就像剛戀愛一樣。
七
有讀者問倪匡,高考失敗了怎么辦?
倪匡說:“我一個高中沒念完的人,你問我高考失敗了怎么辦,失敗了寫小說啊。”
他說,上天造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本事,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本事,不要硬來。
初到香港,他學別人炒黃金和股票,虧到一無所有,只能靠寫作賺錢。
蔡瀾感慨:“你一生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
“也不一定做得到”,倪匡說:“做人,做不喜歡做的,很容易。要做自己喜歡的,真難!”
倪匡在四十歲生日時,曾寫下對聯:“年逾不惑,不文不武,不知算什么;時已無多,無欲無求,無非是這樣”。
經常有人問倪匡:“今年貴庚?”
倪匡就笑嘻嘻地回答:“如果現在走,就是八十三了。”
“人生一過六十,每一天都是賺到的。我已經多賺了23,再發生什么事都不要緊了。最緊要的是,一天活得比一天快樂。哈哈哈哈。”
他自撰的墓志銘是“多想我生前好處,莫說我死后壞處”。
倪匡相信的是人性本惡,他認為一生最值得追求的東西是快樂。
“當金錢可以買到快樂時,飛撲去買。”
TA說:
人類之所以有進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
——倪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