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沙河
出版:四川文藝出版社
評論:白魚 by@soonread.com
推薦:★★★★★★
tag:國學,文學
流沙河先生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生于1931年,1957年因《草木篇》被勞改,1979年調回四川省文聯。著有《白魚解字》、《流沙河詩話》等。
如果只能推薦一本關于《詩經》的書,我不會推薦《詩經全譯》,而會是這本《流沙河講詩經》。詩經三百零五篇,本書只選了八十一篇,你問,為何選本比全本還重要?呃……《詩經》本來也是孔子的選本啊。……不過,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主要還是因為它能讓你讀順,讀懂,讀通《詩經》。哪怕只有八十一首,只要學到方法,即可一通百通。
首先是讀順。讀唐詩的時候,我們就會遇到許多不押韻的情況,這是因為古今音不同。這種不能朗朗上口的詩,讀來總覺得別扭。有一些詩用方言來讀,還可以找到韻律樂感,因為方言中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的讀音和用法。比如粵語還保留有入聲字,一些以入聲字作韻的悲愴的邊塞詩,讀來自有滯澀憤懣之感,這是用普通話體會不到的。但是《詩經》的年代更久遠,讀音變化更大,怎么辦呢?
流沙河先生雖然沒有明說,但通讀全書,白魚體會到一種方法,就是“邏輯推理”:如果一個字上下文韻母都一致,獨獨它特別突兀,那么很可能它的古音就是這個韻母。
比如“母”字,我們今天讀 mǔ ,但是這個字出現在《王風·葛藟》、《小雅·沔水》 等篇時,上下文皆以 i 為韻腳,我們可以推測,“母”字古音讀 mǐ 。再來讀《王風·葛藟》:
緜緜(mián)葛藟(lěi),在河之涘(yǐ)。
終遠(yuàn)兄弟,謂他人母(mǐ)。
謂他人母(mǐ),亦莫我有(yǐ)。
《葛藟》講的是一個孩子寄人籬下的悲慘生活,遠離家鄉家人,去叫別人父親,人家看都不看他一眼,叫別人母親,人家也不當他是家人,叫別人哥哥,人家聽都不想聽。“母”字這里只有讀 mǐ,才可以押韻。因為“有”、“友”等往往讀 yǐ。比如“摽(pāo)有(yǐ)梅”,又如:
嗟我兄弟,邦人諸友(yǐ)。
莫肯念亂,誰無父母(mǐ)?
理順了讀音,再大聲讀《葛藟》,想想數千年前的這個孩子在河邊踽踽獨行,放聲悲歌,怎能不愴然淚下?
解決了讀音問題,不但可以使得我們能夠放聲朗讀,更好地體會詩中的感情,還能使我們“讀懂”。比如《沔水》,我們來做一道練習題:
沔彼流水,其流湯湯(shāng)。
鴥(yù)彼飛隼,載飛載揚(yáng)。
念彼不跡,載起載行(?)。
心之憂矣,不可弭忘(wàng)。
“湯”如“浩浩湯湯”中一樣,讀 shāng,“揚”和“忘”的讀音沒有異議,那么這里的“行”讀什么?
經過上面的方法,你一定知道它不是讀 xíng,而是讀 háng,才能押韻。它的意思不是“行走”那么簡單,而是“在行列中前進”。前面的“跡”,就是“軌跡”。“不跡”,就是不按“軌跡”走,引申為行為不軌,不守規矩。“載……載……”是在《詩經》中常見的句式,是“既……又……”的意思,讀 jì。那么這里的“又起又行”什么意思呢?“那些不守規矩的人啊,起床走路?”顯然不是。既然這里有“行列”的意思,你一定可以想得到《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于興師,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對,這個“行”就是在軍隊的隊列中前進。上面《沔水》中的意思是,“沔水流啊,浩浩湯湯,那些鷹隼般的惡人啊,趾高氣揚,他們不守規矩,興兵混戰,讓我心憂愁啊,一刻不忘。”現在我們知道了,作者的“心憂”,憂的不是別的,是兵燹,朱熹《詩集傳》說《沔水》“此憂亂之詩”,也印證了我們的想法。
看,僅從一個讀音,便牽出一個線頭,讓我們跳出現代漢語的桎梏,回到古漢語的語境中去理解古詩,其作用怎么贊譽也不為過。
再來道附加題,《無衣》中,“王于興師,修我甲兵。”的兵讀什么? bīng 還是bāng?它是什么意思?是我們今天說的“士兵”的意思嗎?(提示:前面兩段說的是,“修我戈矛”,“修我矛戟”。)
一個讀音作用這么大,可以助我們讀順,讀懂古詩,那么,我們如果把讀音和現代方言連通印證,會怎么樣?
貴陽話中講“這里”是“zī 點“,如果說“zī 哈“,那就是”現在“的意思,還有“zī 個人“,就是“這個人”的意思。這個“zī“是哪個字?怎么寫?我問過許多貴陽人,沒有知道的。但是我們能在《詩經》的《周南·桃夭》中找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對!就是這個“之”!(當然,貴陽話沒有卷舌。)它的意思就是“這”、“此”。說的是,這個女子出嫁啊,適宜他們家。這是在一首婚禮上表達贊美和祝福的詩。
又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魏風·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
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
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反復出現的“貫”字是什么意思?鄭玄為這首詩作注說,“貫者,適也。”什么意思?“三年適合你”?不,其實你要是知道四川話,就好理解了。四川話里有“慣適”的用法。比如一個孩子哭著要吃雪糕,媽媽就是不肯買,爸爸聽不下去,買了塞給孩子,媽媽就可能憤怒地說爸爸,“你太慣適咯!”這首詩里的“貫”就是“慣適”的意思,表示遷就,對方想要什么,都滿足他的要求。這首詩的意思就是,你們這些大老鼠,大貪官,三年來,你要什么我們給你什么,你卻一點都不顧念我們,老子不干了,走了!為什么是三年呢?這是因為周代有一條規定,每隔三年就是“大比之年”,這一年官方要重新登記戶口,老百姓在這一年里可以申請搬家。這是個很開明的政策,等于是允許老百姓用腳投票,也可以讓周天子根據人口流動的情況來判斷各地的社會治理情況。所以這個“三歲”是有根據的,不是詩人隨意說的。根據這個,我們也可以想到孔孟說的行“仁政”“王政”,就能吸引人來,國家就能富強——可不像我們用現在的思維想的,是迂腐的做法,它在當時是有現實基礎的。
再說說這首詩的第二段,“麥”、“德”、“國”、“直”怎么讀也不可能押韻,又是怎么回事?其實它們都是入聲字,分別讀作 mak6、dak1、gwok1、zik6。讀音短促,頓挫。最后的 k 要馬上閉嘴,要發卻不發。如果用粵語讀這段詩,它的押韻是非常好的。并且因為發音短促滯塞,有一種悲痛憤懣,哽咽難言的感覺。
同樣以粵音入聲字作韻腳的,在《詩經》里還有很多,比如《曹風·蜉蝣》:
蜉蝣之翼(jik6),采采衣服(fuk6)。
心之憂矣,於我歸息(sik1)。
還有《曹風·候人》等等,都可以看到入聲字作韻腳的情況。可以理解的是,今天的普通話,離古中國的語音、語義可能相差甚遠,相反古文古字的讀音和用法倒是在一些南方的方言中有所保留。了解這些方言,可以和古籍互相印證,許多不可解處,便可疏通。
比如我在讀《聲律啟蒙》“九佳”一章時發現,這一篇都以 ai 為韻,偏偏有許多不押韻的字,很是拗口:
豐對儉,等對差,布襖對荊釵。
雁行對魚陣,榆塞對蘭崖。
挑薺女,采蓮娃,菊徑對苔階。
詩成六義備,樂奏八音諧。
造律吏哀秦法酷,知音人說鄭聲哇。
天欲飛霜,塞上有鴻行已過;云將作雨,庭前多蟻陣先排。
懸“崖”,在西南三省方言中都讀 ái。“階”呢?可以參考同音的“街”字。四川話和貴州話中,“街”都讀 gāi,“上街”就是“sháng gāi”。云南話管“集市”叫“街子”( gāi zi)——我們可以大膽猜測,這里的“階”就該讀“gāi”。同樣,“諧”同音的“鞋”字,川貴都讀 hái,同“孩”一樣。所以有笑話利用這個諧音,說“丟了鞋(孩)子”。粵語的“諧”讀 haai4,也是近似的。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這里“諧”應讀作 hái。你也許會搖頭,這不是瞎猜嗎?不是的,《正韻》也說,“諧,音骸。”夠權威了吧?
現在,再讀一遍上面的“九佳”,是不是朗朗上口多了?《聲律啟蒙》是古人用來教小孩子讀音和對仗的,它一定是押韻的,但凡拗口,一定是我們讀錯了,是古今音不同造成的,而不是車萬育寫得不好。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根據方言猜測古音,又由此揣摩詩人原意的方法,不是流沙河先生在這本書里所寫的,而是白魚受先生啟發,自行摸索出來的。因為我相信,古人這么寫,一定是有原因的,拗口而拙劣的古詩,應該不可能流傳下來。讀者諸君認同與否,敬請自行考量。
另外,流沙河先生還有一個解字的方法,特別有意思。比如在《邶風·凱風》中: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hǔ)。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先生說,“爰”是虛詞,是“于”和“焉”兩個字拼起來的,“于焉”兩個字讀快了就是“爰”,“于焉”就是在哪里,在何處。程俊英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詩經譯注》解釋說“爰:發語詞,無義。”兩相比較,我認為流沙河先生的解說更為可信。浚,是地名。“哪里有寒泉啊?源頭就在那浚邑。”這是一個自問自答的句子。是不是讓人想起“為有源頭活水來”、“飲水思源”?《邶風·凱風》整首詩說的就是子女感念母親的恩情,自責自己沒有照顧好母親。這個“飲水思源”正是感恩的意思。一問一答,表示孩子是知道這個道理的,因此也更為自責。如果只把“爰”作無意義的助詞,那就不成問句,而成了一句平白的陳述句了。無論是美感還是情緒的表達,都差了許多。
前面《碩鼠》中也有“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所”就是“居所”。“爰”是“于焉”,就是“在那里”。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我誓將離開你,到那樂土去。樂土啊樂土,在那里才是我的家。”這里如果仍是把“爰”當作無意義的發語詞,勢必要丟失語義了。事實上《詩經譯注》這里又把這個字解釋為“乃,就。”完全沒有連續性和一致性。
又如《魏風·陟岵》:
陟(zhì)彼岵(hù ) 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這里的”旃“讀 zhān,就是“之焉”兩個字拼成的。所以“旃哉”就是“之焉哉”,三個語氣詞連用。
又《邶風·谷風》:
毋逝我梁,毋發我笱。
我躬不閱,遑恤我后!
這里的梁和笱都是捕魚用的,躬是自身、自己,閱是容納的意思。而“遑”字,流沙河先生說是“何況”兩字的拼讀,你可以試試,把“何況”兩字讀快了,是不是就是“遑”字?這首詩里的這個字,百度百科解釋說:“遑:暇,來不及。 ”上文提到的《詩經譯注》解釋為“遑:猶言‘哪兒來得及’。”哪個解釋好?按流沙河先生的解說,這段話的意思就是:“你們不要跑到我修的魚梁那里去,不要打開我的魚笱,連我你們都不能容納,何況體恤照看我的娃娃?”這首詩是一個被休棄的妻子在數落狠心的丈夫,又擔心留在夫家的孩子,怕他被父親和后媽虐待。這個“何況”,多少憤懣!“來不及”是什么鬼?
《詩經》的重要性不用多說,它滋養了之后兩千年的詩人、文學,成為流傳千古的語碼。不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就難以體會杜甫的“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可以說不讀《詩經》,你是沒法理解后來的樂府乃至唐詩宋詞的。流沙河先生講了八十一首,每一字的讀音和解釋都講到,我之所以說它重要,就是基于此。首先你要讀順,才使得詩可以讀,才能體會詩的韻律之美。其次你要讀懂,那些簡單作注的全譯本,根本不給你解釋這個字為什么這么讀,為什么是這個意思,放到句子里,放到整篇里又是什么意思,讀完了依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那就讀了等于白讀。
更重要的是,白魚從流沙河先生的這本書里學到了三個方法,一是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去猜測古音,二是與方言互相印證,三是在這基礎上去理解它的意義。有了這些方法,再讀先生沒有講到的詩,甚至其它古籍,都有莫大的用處和益處。今天的“速讀”不可能把流沙河先生的本書簡寫了,因為字字珠璣,滿滿都是干貨,簡無可簡。只能把我學到的方法講給你聽。當然因為白魚才疏學淺,難免有誤,那就請批判吸收吧。
對了,千萬不要忘了去買這本《流沙河講詩經》,滿分五星的話,我給六星推薦。這可不是廣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