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到《陪伴式成長》這本書了解到教育孩子是這么的難,甚至認為陪伴孩子成長真的很重要。
《陪伴式成長》是美國育兒專家蘇珊的代表作,可以說是一本令人豁然朗的育兒指南。書中提供了三大知識點,讓我們有效的練習,以及來自臨床實踐的有趣故事,蘊含了關于陪伴孩子的育兒智慧,幫助父母樹立正確的觀念,擺脫曾經的行為模式 更輕松、更快樂地陪伴孩子。
1個身份定位,2個教育理念和3個高質量陪伴的技巧,簡稱為“123育兒秘訣”。
1. 1個身份定位,理想型的父母是船長型的,這類父母很愿意承擔責任,愿意聽孩子說,只是偶爾會出現包辦代辦的情況。 想要成為船長型父母需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上,而不是孩子的行為上。第二是忘掉完美的孩子。第三是要告訴自己不是在教育小孩,而是在培養一個成年人。
2. 2個教育理念,一個是重視示范的作用,以身作則;另一個是界限清晰,適當拒絕。
3. 3個高質量陪伴技巧 第一個技巧是高質量獨處,提升自我意識。 第二個技巧是教會孩子感恩。 第三是多進行感恩訓練。?
看到這里,我知道我是一個失敗的母親,我無法改變他現有的缺點,兒子小的時候,我無法真正陪伴他,都是讓他自己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是獨立了,可性格卻變得自私,狂妄,目中無人。這就是放養的后果。
現在有時陪他了,他卻不聽你的,還是我行我素。因此,我看到這本《陪伴式成長》,讓我感觸很深,寫下一些金句:
1. 我必須學會,面對平凡生活中的每時每刻--換尿布、故事,或者清理男孩玩耍后如颶風刮過一般的現場--學會享受其中,而非壓抑忍耐。
2. 實際上,生活中一位最偉大的老師,正和你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即使這個人可能一直違反你定下的規矩,令你感到生氣。
3.? 每個孩子都會令我們有機會面對自己思想和大心黑暗塵封的角落,為我們創造恰當的條件,讓我們學會怎樣從舊的模式中,解放出來,走向更開明,更充實的生活。?
4. 孩子們似乎直覺地知道,自己沒有責任按照我們的要求行事,治愈我們早年留下的傷口。孩子們的錯誤行為確實是上天的禮物,因為如果我們愿意反思自己的內心,而非把自己受到的傷害,投射到他們身上,也許就能解決我們當年束手無策的情感問題。
5. 冷靜自信的父母會負起船長的責任,他們態度明確,慈愛體貼,即使做出的決定,可能無法讓 孩子完全滿音但他們還是會為孩子做出正確的 說點什么吧。
6. 那些總是,大發脾氣的孩子,往往更加渴望與父母逐漸培養出真正的聯系,也更加希望一切都有章程。
7.? 孩子有隱痛時,其實你也做不了什么,只能陪伴在孩子身邊,避免做出情緒化的反應,否則只會加劇孩子的隱痛。
8.? 如果孩子感覺自己與提出要求的人關系密切,就會喚醒他身上合作的本能,自然而然愿意聽話。
9. 如果我們無法保護自己的孩子們,遠離痛苦的經歷,僅次于此的最佳選擇,就是全心全意陪伴他們,讓他們體會自己的悲傷和失望,幫助他們一起經歷這個過程。?
10. 我們之所以很難接受孩子本身的樣子,其實并不是因為他的行為有問題,而是因為我們會把這個真實的孩子,與我們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相比較。
其實我們小時候,父母也是這樣教育我們的,成績不好時,總會說:“別人能考得好,你為什么就不能考好?”
現在教育孩子都要用科學的方式來教育《陪伴成成長》真的是一本好書,讓我知道父母不僅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而孩子才是我們做父母的老師。
他們會讓我們做父母的,要走入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也要忘記他們 只是孩子。
這是《陪伴式成長》中蘇珊給出以下幾點具體原則 :
一是忘掉完美孩子;
二是幫助孩子應對壓力;
三是以身作則,言行一致。
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很多沖突,根源在于家長心中有個“完美孩子”。? 對于孩子,做家長的腦海中往往有一副畫像,完美得仿佛是金庸小說中的“神仙姐姐”一樣。可現實中的孩子無法讓你滿意,那你就以身作則,讓孩子知道你也在學習,孩子有壓力時,你就是他道路上的指明燈,幫他疏導心中的壓力,讓孩子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