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或完全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負面影響?
這個問題在知乎被瀏覽65萬次,有一萬多關(guān)注,這其中包括我。因為擔心自己重新建立的親密關(guān)系會不自覺的重復自己童年時期和父母的相處模式,我?guī)е@個問題來閱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武志紅老師對內(nèi)在父母和內(nèi)在小孩的研究很深,他試圖,或者已經(jīng),把他見到的各種心理異常都用原生家庭這一流派的理論去解釋,至于這合不合理,是否過度闡釋,我們暫時保持懷疑態(tài)度。
如果一本書的觀點能夠幫助你認識自己,反思自己問題,找到癥結(jié),那么這本書就是有可取之處。
比如,我們都有一些壞習慣很難改變,有一些負面情緒控制不住,《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卻提出,這些壞習慣和負面情緒其實是潛意識衍生出,用來保護我們免受傷害。
我們之所以改不了壞習慣,是因為它一定曾經(jīng)讓你獲益,可以即時滿足愿望。正如當下流行的拖延癥,可能下班之前必須交出PPT,想去查資料,卻忍不住先開一把王者榮耀。拖延癥在某一程度上,幫你緩解任務的壓力,這是你的“次人格”對你的關(guān)心和幫助。
拖延一定給當事人帶來某些隱性的好處,只不過當事人不一定能夠察覺。對于我來說,如果上級給我布置難度較大的任務,我就會拖延,這是潛意識的對抗,心里會有一個聲音告訴我:不知從何處著手。而且在最后時間任務完成,會有強烈的成就感。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建議,如果想改變壞習慣,不要與之對抗,而要去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使命感。就像我身邊的一些人戒煙成功,絕不是因為煙盒上寫著吸煙有害健康。他可能是自己有孩子了,不想讓孩子吸二手煙;或者是親近的人因為肝癌去世,給他很深的觸動;再要不就是在追求一個討厭煙味的女孩子。總之就是這樣一個契機,讓他聽到了內(nèi)心的聲音。
發(fā)現(xiàn)內(nèi)心的使命感后,培育好習慣,要立刻去做,兌現(xiàn)承諾,從簡單的事情開始做起。
《自制力》這本書也有相同的觀點,它對抗拖延癥的課程就設計為:
對你眼下的計劃立刻行動
推遲你的滿足感
為自己建立及時的自我獎勵與激勵機制
主動切掉誘惑的練習
冥想練習:對一件事情全神投入
你要學會與自己內(nèi)心的小孩和諧相處,傾聽他的聲音,才能不被潛意識控制,降低原生家庭對自己的負面影響。《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中就有一個成功案例,雖然那個女孩童年非常悲慘,父母離異,照顧她的爺爺奶奶又早逝,還因為貧窮遭受校園欺凌,但是她接受了命運強加給她的悲傷,給自己去巴黎學設計的希望,活得非常勵志,擺脫了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們的力量不在于我們看上去有多快樂,而在于我們的心離我們的人生真相有多近?!?/p>
根據(jù)本書的案例,我們不難總結(jié)出,如果想降低原生家庭的傷害,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遵循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脫離不舒服的環(huán)境。如果你跟自己父母在一起,經(jīng)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或者父母明明對自己很好,卻忍不住叛逆,凡事想對著干。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問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父母作為“付出者”,如果是“只付出不接受”型,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操控,把內(nèi)疚轉(zhuǎn)嫁到子女身上來達到自己目的。我們在親密關(guān)系中,如果侵犯了獨立空間,潛意識就會反抗,而憤怒是保護獨立空間最有力的武器。
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不是你的錯。接受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實,承認它已不可改變,承認它給你帶來傷害,讓你痛苦,帶著心理問題去積極生活。
三、給自己一個儀式,為自己承擔后果。案例中的女孩給自己的儀式就是有一個去巴黎學設計的理想。而我給決心把自己從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拯救出來的儀式,就是謝絕父母的陪伴,執(zhí)意獨自去另一個城市的大學報到。這段行程讓我覺得我已經(jīng)與父母分離,之后再有什么問題,都是我自己的選擇我自己的問題。儀式可以是一個愿望,可以是一個承諾,也可以是從家里搬出來的行動,從你認定你的人生屬于你自己那刻起,新生活的儀式也就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