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在毀孩子還是在教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優秀,我家娃怎么那么笨”!許多家長經常抱怨自家孩子,卻不知這既傷害了孩子的心,又暴露自己做父母的失職!在對孩子說每句話做每件事之前,請你想想,你到底在毀孩子還是在教孩子。其實,父母只要懂得這六句話,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1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曾發表過這樣一段博文:

“我崇拜反叛父母的孩子,因為我認為敢于最早舉起‘反叛大旗’的孩子,必定是治世英雄的雛鳥,父母僅僅會愛并不及格,因為母雞也會愛,何況最真摯的愛的另一面往往是最苛虐的酷政。父母必須接受訓練,具有相當的質量才行。”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

沒有哪一對杰出的父母是輕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北大媽媽甚至說:“很多人都認為我很輕松,說你的孩子那么優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個眼睛是睜著的!”

好的父母親對孩子的教育都是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父母,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甚至老師已經反映了,他們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作為家長不是孩子肚子里的蛔蟲,我們怎么才能在孩子的問題還沒發生或出現端倪時就防范于未然呢?這就需要父母不斷地去學習。

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核,但似乎只有生養、教育孩子只需自動上崗且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關于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準備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2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哈佛畢業典禮演講首位中國大陸學生何江是一名在湖南農村長大、上大學才第一次進城的中國小伙兒,父親文化程度不高,母親不識字。但何江的成才仍然離不開父母親的良好教育:

無論白天農活兒干得多累,父親都會在睡前給兩個兒子講讀書成才的故事,在別的孩子玩耍于田間地頭時,嚴格要求兩個孩子的學習;而在父親批評孩子學習不好時,母親總會送上“和風細雨”,在別人嘮家常時陪著兩個兒子一起學習,以鼓勵的方式給予孩子最大的自信。

優秀的父母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

像上面說到的何江的父母,一個受教育程度不高,一個不識字,但他們在培養孩子這件事情上付出精力、付出行動,所以同樣教育出好孩子。

至于那些本身受教育程度就比較高且教育孩子成功的父母,他們當中很多人更是床頭堆滿了各種育兒書籍,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整理教育孩子的心得,關心孩子的言行舉止。這樣教出來的孩子即使不能成為所謂的“成功人士”,至少也不會是“問題孩子”。

3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一名記者采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您在哪所學校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記者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呢?”諾貝爾獲得者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情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一直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的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教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父母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

優秀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教,這就是“潛教育”,比“顯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質教育。

因此,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制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因此,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

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學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因此在罵孩子的之前罵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改變自己。

4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據統計,我國有近1000萬“閑散”的未成年人。所謂閑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應在學校讀書而不愿讀書,選擇輟學的孩子,這其中94%是學業失敗的結果,學業落后、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成為當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關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全社會都要有正確認識。應試教育是學校和家長都回避不了的問題,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適應。應試能力教育與素質教育并不矛盾,沒有應試能力的素質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孩子的學習成績好不好,并不僅僅是老師的事情。老師在學校里,所有的孩子上的都是同樣一堂課,可為什么接收到的知識量完全不同呢?很大部分原因還是在家庭。

因此,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也就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增負,就是我們父母能夠成為孩子的導師。

好成績當然是學校老師帶出來的,但在應試教育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這些好成績正越來越多地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5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當一個4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哭,或一個5歲的孩子拒絕在公共汽車上老老實實地坐著的時候,他其實就是在做他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做的事兒。

當然,如果孩子表現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體,父母會十分滿意和高興,但當父母要求他“合理”時,實際上是在沒有弄清楚為什么他會出現這樣“不合理”的行為的原因之前,就說出了這樣帶有責備性質的話。這時,父母真正關心的是孩子帶來的影響(讓父母尷尬或者難堪)。

優秀的父母在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們良好的溝通來源于自覺地遵循了以下這三條原則: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并且聽懂孩子話里的真實意思。

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的。

第三個步驟是建議,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能采取正確的行動,因此需要父母給予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父母們做最差的。每一個孩子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每一個父母也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不碰到的問題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問題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關鍵是要像那些優秀的父母們那樣能夠靜下心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6好成就都是化出來的

莫言曾說,年少時我曾跟著母親去撿麥穗,結果母親卻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后,我與母親再次與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我想過去報仇,卻被母親勸住,母親只說了這樣一句話:“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并不是一個人”,這就是我的家風。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懷,比胸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但這些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里的。如同我們經常在人物傳記中看到:某位偉人幼年的一件小事,對他的一生影響巨大,最終成為他成就一番事業的動機!

想讓孩子變優秀,除了父母做到以上六點外,還要讓孩子大量閱讀!讀書,是最好的教養,也是最快讓孩子變優秀的方法!

讀完本篇文章時,一般的人會選擇會傳揚出去,科學育兒從這里開始,讓世間多一點愛(分享給好友,讓更多的家長受益,為愛,貢獻你我!)

南天

2016.09.07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