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寫作私密群成立后,已有20位敢于吃螃蟹的簡書網友入群,參與關于寫作的討論。其中一位群友跟我探討了一個問題:
我近期很有沖動寫故事,自己身邊人的,并且寫了幾篇……但不知道什么樣的故事是好故事……
對此,我的回答是:
講出來的故事就是好故事!
講出來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再好的故事如果不講出來,連壞故事都算不上!
有故事而不講,會受到故事的報復!
這不是危言聳聽,我在一本英文版的《南印度民間故事》上讀到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女人,她心里有一首歌和一個故事,但她從來不講給別人聽。
那首歌和故事整天憋得難受,決定報復這個女人。他們把這個女人丈夫的鞋子放到門口,又把她丈夫的外套掛在一進門的墻上。
女人的丈夫回家,看到門口有男人的鞋子,頓時起疑心,又看到墻上有男人的外衣,非常生氣,就對女人發火,女人百口莫辯。男人一生氣,卷著鋪蓋卷到廟里睡覺了。只剩下女人,對著油燈,長吁短嘆。
要知道,在印度,每天晚上所有的燈,在熄滅之后,都跑到廟里聚會。
女人家的燈熄得晚,等它到了廟里,其余的燈都埋怨它,為什么來這么晚。
這盞燈就把歌和故事如何惡作劇、如何捉弄女人的故事給大家講了。
女人的丈夫在黑暗里偷聽了燈的講話,趕緊抱著鋪蓋往家跑。到家后,就給女人道歉。
他說:“對不起,我錯怪你了。可是你有這么好的歌和故事,為什么不唱,不說給我聽呢?”
女人說:“好吧,我唱,我說。”
可是她一開口,卻怎么想不起來,那是一首什么歌,什么故事。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托馬斯·曼寫過一篇短篇小說《沉重的時刻》,講的是一個作家想寫作,但是卻寫不出來時的痛苦。英文有一個詞叫writer’s block,直譯為“作家的障礙物”,說的就是這種狀態。在曼的小說里,這位作家終于擺脫了這種黑暗時刻。他感嘆道:
真的完成了,這痛苦中產生的作品。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看吧,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至于他是怎么做到這一點了,我覺得完美回答了簡書群友的問題。
鐘聲警告他,夜是多么深了,但同時也很慈祥地告訴他,沉重的時刻結束了。他輕松地呼吸了一下,他的嘴唇緊閉起來,他走過去拿起了筆,——不要胡思亂想,他是想得太深了,不應該胡思亂想,不要走向混亂,至少不要在那里停住,而是要從混亂中走向光明。這樣他就可以找到形式。不要胡思亂想!要工作!劃定界線,舍棄一些東西,創造一些東西,完成它!
關于轉載問題:請統一聯系我的經紀人南方有路。
想與我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請點擊我的私密群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