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莫提默·J·艾德勒

#1基礎閱讀

1.閱讀準備階段——相當于學前教育或幼兒園的學習經驗;2.認字——這個階段的閱讀者掌握了最初的讀寫能力;3.字匯的增長和對課文的運用——具備功能性讀寫能力;4.一個“成熟”的閱讀者——可以為高中及更高階段的閱讀服務。

成人閱讀非母語書籍時,仍需從基礎閱讀出發,首先做到用不著停下來檢索許多生字的意思,也不會被文法或文章結構阻礙住,然后分析文本的寫作藝術,繼而深入到對作者主旨思想的挖掘。

如果不能精通基礎閱讀,便無法進入下一個檢視閱讀層次,更遑論更高的閱讀層次。基礎閱讀,實為閱讀的基石。

#2檢視閱讀-提問

檢視閱讀分為兩種: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和粗淺的閱讀。

這本書值不值得我花大把時間閱讀?書中的資訊和觀點對我是否有益?在我時間不充裕的情況下,如何才能獲取盡量多的資訊?

1.先看書名頁,如果有序就先看序。尤其要注意副標題和其他相關的說明或宗旨,這昭示了作者寫作這本書的特殊角度,也便于你對其進行初步的分類。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目錄就是一本書的地圖,特別是一些論說性的書,閱讀目錄能幫助你最快地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便于把握側重點和論述方向。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這樣可以快速評估這本書所涵蓋的議題范圍。

4.閱讀封面上的出版文案。這是圖書出版者對你手中的這本書進行的最精煉的概括。當然時下很多圖書文案水分多到讓人能一眼識破,這也并不盡是壞處,起碼給了你一個“善意”的提醒——連對這本書最了解的編輯都撈不出什么干貨來,你還浪費時間讀它做什么呢?

5.從目錄中挑幾個看起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最后一步,把書打開,隨便翻翻,有時候連續幾頁,但不要太多。不要放過最后兩三頁和后記,因為很少有作者能放棄這種誘惑,而不在結尾幾頁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強調和摘要式的闡述。

#3分析閱讀-如何提升閱讀的理解力

第一階段:寫的是什么?

1 給你面前的書分類

分類原則:實用性作品vs.理論性作品。

理論性的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么,實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認為應該做的事。

2 透視一本書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規則是:找到文眼

3 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哪一個是主要的,哪個是次要的?哪個問題要先回答,哪些是后來才要回答的?哪個是理論性問題,哪些又是實用性問題呢?

第二階段:怎么寫的?-專業術語

第三階段:寫的好不好?對不對?-批判性思維

#4主題閱讀-比較閱讀

一 準備階段

如何確定“特定的問題”來選擇“應該讀的書”,這就要用到檢視閱讀的技巧:檢視書單上所有的書,瀏覽,然后,粗淺地閱讀,幫助你在最短的時間內確定這本書是否對你研究的課題有幫助。隨后運用分析閱讀的技巧:找到這些關鍵字有關聯的眾多圖書中有“共通的意義”的幾本。最后,進行主題閱讀。

二 閱讀階段

步驟一:找到相關的章節。

步驟二: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步驟三:理清問題。

步驟四:界定議題。

步驟五:分析討論。

#5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讓一本書真正屬于你

1.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2.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強調。

3.在空白處做星號或者其他符號——用來強調最重要的幾處,慎用。

4.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5.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處觀點不同的地方。這樣做能讓散布在全書的想法統一起來。

6.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

7.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可以將復雜的論點簡化說明在書頁的空白處,或是記下全書所有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書中的最后一頁可以用來作為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下來,用作喚醒記憶。

#6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有一種很古老的測驗—上一個世紀很流行的測驗—目的在于幫你找出對你最有意義的書目。測驗是這樣進行的:如果你被警告將在一個無人荒島度過余生,或至少很長的一段時間,而假設你有時間作一些準備,可以帶一些實際有用的物品到島上,還能帶十本書去,你會選哪十本?

人類的心智有很奇怪的一點,主要是這一點劃分了我們心智與身體的截然不同。我們的身體是有限制的,心智卻沒有限制。其中一個跡象是,在力量與技巧上,身體不能無限制地成長。人們到了30歲左右,身體狀況就達到了巔峰,隨著時間的變化,身體的狀況只有越來越惡化,而我們的頭腦卻能無限地成長與發展下去。我們的心智不會因為到了某個年紀死就停止成長,只有當大腦失去活力,僵化了,才會失去了增加技巧與理解力的力量。

這是人類最明顯的特質,也是萬物之靈與其他動物最主要不同之處。其他的動物似乎發展到某個層次之后,便不再有心智上的發展。但是人類獨有的特質,卻也潛藏著巨大的危險。心智就跟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運用就會萎縮。心智的萎縮就是在懲罰我們不經常動腦。這是個可怕的懲罰,因為證據顯示,心智萎縮也可能要人的命。除此之外,似乎也沒法說明為什么許多工作忙碌的人一旦退休之后就會立刻死亡。他們活著是因為工作對他們的心智上有所要求,那是一種人為的支撐力量,也就是外界的力量。一旦外界要求的力量消失之后,他們又沒有內在的心智活動,他們便停止了思考,死亡也跟著來了。


#譯序寫的很令人動容

一氣讀完后,有兩種強烈的感覺。

先是羞恥。我是個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與書為伍,結果到那個春節前的兩個月才知道這本書,到自己四十四歲這一年才讀這本書,幾乎可說無地自容。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惱: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時期,就能讀到這本有關如何讀書的書,那我會少走多少閱讀的冤枉路?

但,另一個感觸則是:何其有幸。在出版業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才讀到這一本書,與其說是不幸,不如說是有幸。這么多年來,我在閱讀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想清楚的有一些,想得模糊的更多。就如同書名《如何閱讀一本書》所言,這本書幫我就讀書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許多印證和總結。如果沒有經歷這么多年的尋覓與顛簸,發現與失落,我讀這本書的感受不會這么深刻,收獲也不會這么豐富。因此不論就讀者還是出版者的身份,我相信這本書都深遠影響我的未來。

附錄 建議閱讀書目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