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做一個良師》讀后感

孫明霞老師是山東省泰安市的名師,開展生命化課堂近十年左右了。讀她的文章已經很長時間了,從K12論壇到新思考,到一加一教育社區,再到微信公眾號。孫老師的文章一如她的報告樸實無華但直擊心靈,她是生命化教育的榜樣,探究生命化課堂,很多老師讀了她的書之后驚嘆生物課還能這樣上!孫老師在生命化教育上不斷探索,比如她的創意作業就征服了很多老師,作業竟然成為學生的至愛,展示生命化色彩,師生交流的工具。

在一次家長會上,孫老師說:“我不是生物老師,我是用生物知識來教育教學的老師。我教給學生的不只是生物知識,還有那些終身受用的東西。教師需要面向學生,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而不是只為分數。”孫老師本書的前言部分提出一個問題:什么樣的老師才是真正的好老師?她引用楊瑞清老師的話說,“好老師不一定是名師,但一定是良師。”把每一個孩子放在心上,尊重他們的人格,保護他們的尊嚴,呵護他們的生命成長。良師是狀態,是境界,而非榮譽稱號。做良師要追求一種不斷成長的姿態,不為名利,只為生命的充實與幸福,只為人生更有意義。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孫老師就是這樣一個好學之人,多年以來她一直堅持假期去外地學習,行走使視野開闊,與教育名家交流境界得以提升。在《成長,教師安身立命之本》一文中,孫老師說“我不是一個多么勤奮的人,只是喜歡讀點書而已。”如此謙虛!這“點”書就有數千冊,孫老師家里有一室為專用書房,說書庫更合適些,令人羨慕。孫老師不僅愛讀書,而且善于思考,用筆記錄自己的課堂與反思,這樣,寫著寫著,一本本著作就出來了。《只為做一個良師》是這個暑假我讀的最仔細的一本書,讀了兩遍,摘錄,還要重新閱讀。

劉良華教授說過每個人應當尋找自己的精神導師。孫老師在《努力成為自己的導師》中說,“遇到好的導師,要抓住機會學習,借他人之力讓自己盡快成長;沒遇到好的導師,也不能因此停止成長的腳步,完全可以努力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導師。”回顧成長之路,孫老師除了感謝給過她指點的師友外,還要感謝自己的主動學習與思考,學與思讓她每一天都能站在新的起點上超越昨天。十多年來,孫老師已成長為在全國影響很大的名師,經常被邀請開講座,近幾年全國名地建了很多“明霞工作室”,孫老師非常關注年輕老師的成長。在談及成長時,孫老師說,“隱性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要在教育之外看教育,站在社會發展、人類發展的角度看教育、看課堂。”也許這是教育家的視角吧。

與孫老師接觸的幾天,發現孫老師非常容易讓人接近。在廈門行走時,孫老師坐在第一排,用手機不停地拍照,在群里分享專家講座內容。茶歇時忙著與老師們交流。在最后一天借茶歇時間,我請孫老師簽字,孫老師認認真真地在書上寫了鼓勵的話語,“做教師不一定是名師,但一定是良師!”令人感動。

做良師要會處理與學生的關系,在第一輯里,孫老師談的最多的是“懲罰”。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當學生犯了錯誤,給予恰當的懲罰和訓導是必要的,但懲罰需慎重,懲罰不等于體罰,也不是諷刺、挖苦,諷刺和挖苦會給學生造成身心兩重傷害。一定要減少對學生刻骨銘心的傷害。在《陪伴是更美好的教育》一文中,孫老師說,“真正好的教育,一定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讓孩子的身心不受到暴力(包括身體暴力和語言暴力,還有表情暴力)的傷害。……孩子會有失敗,也會有挫折和眼淚,會不斷犯錯誤,但教育者所給予他的一定是呵護、幫助、陪伴、同情、憐憫、寬容等,而不是簡單的說教和訓斥……”學會陪伴學生,當困惑時再翻翻此書,時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名對學生負責的良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