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失與悲傷

昨天去聽了名為喪失與悲傷的講座

講的比較學術,而且主要講的是居喪期

關于居喪期的生理表現:筋疲力盡、頭痛、惡心、肌肉痛

關于情感方面:憤怒、悲傷、疑心、內疚、絕望、孤獨

關于認知方面: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意識模糊、記憶力下降,煩惱

關于行為方面:睡眠障礙、食欲改變、社交退縮、哭泣、夢見死者

再詳細的我就不再寫了

在開始,演講者提到了人大跳樓的博導余虹

她的觀點和我差不多,認為他心中肯定有巨大的自己無法平息的悲傷

心里悲痛,情緒不好,甚至抑郁的人所最需要的就是心理支持

同時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學會怎樣愈合自己心靈的傷疤

人在悲傷和抑郁的時候思維是狹窄的,看不到周圍

從輕微的喪失中恢復可能只需要幾分鐘,從重大喪失中恢復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

在演講中看的一個故事給我震動很大

故事是講一個叫楊愈青的女孩

2003年9月8號,她從23層跳下,永遠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她是復旦大學新聞系研三的學生,六年前以青島文科狀元的身份扣開復旦之門,四年后又以復旦新聞學院第一名的身份考上本院的研究生,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還未及綻放就已凋謝

是學業嗎?顯然不是

是前途嗎?她已受到知名報社的青睞

是愛情嗎?她和男朋友關系非常好,在電話采訪中,她男友說從沒有吵過架,在八月份還一起回過她的青島家,沒有任何異常

那是因為什么?一切變得神秘

時過一年以后,她的母親站了出來,勇敢的承認楊愈青自殺之謎

死于抑郁,在這之前,這位母親覺得休于出口,因為她認為這個病是精神病,大家會用有色眼鏡來看

現在她站出來就是為了讓更多的家庭不再失去孩子

這么優秀一個女孩,抑郁從何而來

這還得從她自殺的六年前的高考說起

本來她有保送資格,但最終出來的保送名單上卻沒有她,她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擊跨了,在后幾天的一次大考中,成績一落千丈,徹夜失眠使她精神恍惚,她甚至用咬手自殘來發泄心中的郁悶和不滿。最后她下定決心自己考,考出了青島文科第一的好成績。但由于招生部門工作出現問題,她的錄取通知卻遲遲沒有到,使她再次陷入了焦慮之中。這連續兩次的打擊和焦慮形成了她抑郁的根源。

在這六年里,她持續的同抑郁作著斗爭,她怕她的同學歧視她,所以甚至她的男朋友都不知道。病情也是時好時壞,在最后的那一天她本來是去報社實習,她知道這很重要,但在前一天晚上又發病了。

那位演講者分析的很對,學業,前途、愛情她什么都有了,但她發現抑郁仍象一個驅之不去的魔鬼如影隨形時,這種打擊是致命性的,是毀滅的。

演講者還講了關于一位母親的故事

她見這位母親的時候,那位母親一身黑色,圍著黑色的圍巾,戴著墨鏡

但如果她不說,你還是不知道在她身上發生了如何悲慘,沉痛的事情

她的兒子出了車禍,頭被汽車攆過,現場她沒有進去看,她的丈夫進去看了

她丈夫進去看了以后,馬上就從人群中沖了出來說我要回家

她進去看時,她兒子已經被蒙上了白布,她只能握握兒子的手

等她回家時,她發現她的丈夫已經在家里上吊自殺了

人生巨大的不幸,她說我來見你已經過了一年多了,這一年天天對我來說就猶如他們兩的忌日,我從來沒有快樂過,而且我發誓再也不走我兒子出車禍的那條路

唉!人生,一方面給予我們快樂,一方面又給予這樣那樣已經發生的或者是未知的痛苦

面對快樂,我們應該保持,應該珍惜

面對苦難,我們則應該有個善調整,能堅強的心,不要屈服于苦難,被消極的情緒所掌控,要時時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最痛苦的時刻如果挺過去了,前方且不是一片光明和坦途?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