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火了”,一個年近30的人,卻找不到月薪4000以上的工作,所以來知乎求救,他說他讀的是三類本科英語專業,只有六級證書,口語不佳,從畢業后換了好幾份工作,輾轉到現在,依然要從零開始為新的工作奔波。
這個問題底下有上千個回答,當然,大部分都是嘲諷他的。實際上,除去嘩眾取寵的成分,這種問題在當下還真挺常見的,你看現在自媒體泛濫,好多營銷號經常會轉發一些這樣的文章:20出頭,為中年危機而焦慮該怎么辦?我怕30歲以后,還要靠投簡歷找工作,30歲之前,應該如何培養自己?......這些問題如出一轍,就是害怕到30歲了,還沒在職場上升官發財,還要和一幫小鮮肉競爭,還要像知乎這個問問題的人一樣,為了找工作而抓耳撓腮。
然而,事實是,大部分人到了30歲也依然要為了生計而奔波勞累,坐在格子間里拿著4、5千的薪水。
我認識一個32歲的哥們,他大專畢業,老家在河北,離開妻子和女兒來北京闖,做過咖啡店服務員——商場服裝導購——制圖員——私企人事——培訓機構電話銷售。到現在,他的薪水能拿到5千就算不錯了,還苦逼的加班,和一幫剛畢業的小年輕一起咀嚼公司畫的大餅,每天跟打了雞血似的喊口號,然后跟我在微信里訴苦、抱怨。
這個時代從不缺少成功學,你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文章都在告訴你,要努力,要奮斗,要提升自己。然而,到底怎樣算努力,該往什么方向使勁兒,卻沒幾個說的明白。太多的學生畢業后,隨隨便便找個工作“先干著”,只要離家近、薪水還不錯、有五險一金就成,然后做一段時間后,覺得不合適再換,他們完全沒有“職業規劃”這樣的概念,你叫他們怎么選擇?選來選去,也是在那些底層銷售、文員、前臺、客服之類的工作中選擇。這是學校和社會教育的缺失。
這樣的人非常多,有的學歷還比較優秀。仔細觀察他們的職業路線,你會發現,他們之前做的工作都是門檻極低、沒有技術含量、人員更換頻率很高的工種,而且每次跳槽都是換職業,打一地方換一槍,沒有經驗技能的積累。
很多人為什么到了將近30歲還是月薪3、4千?不斷跳槽是一個原因,錯誤的選擇是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一般人的職業道路無非就兩條,要不就是技術,要不就是做到管理,然而管理崗畢竟人數有限,需要足夠的情商和機遇才行。
而如果你畢業后選擇的職位,既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又不太可能做到管理崗,那就基本等于混吃等死了,時間會慢慢消磨掉你的意志,連同剛畢業時的理想一起吞噬。
而那些上學時吃飽了混天黑的大學畢業生們,連基本的辦公軟件比如excel、ppt都弄不利落,本專業沒學好,簡歷也不會做,還談什么職業發展呢?這些都還只是工具而已,視野和思維才是心中的地圖,沒有地圖,你的努力都只是圍著金字塔底端繞圈。這里推薦大家兩本書:《你的降落傘是什么顏色》和楊萃先的《這些道理沒有人告訴過你》,算是職業發展的掃盲書吧。
知乎既有“30歲年薪20萬算不算失敗”這樣的問題,也有人問年近30如何找到月薪5000的工作,不論什么問題,都是活在社會價值評價系統里,每個普通人面對的困擾,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在當下似乎成了人心中的焦慮標尺。
從上學開始,就像被趕的鴨子,亦步亦趨的完成畢業、找工作、相親、買車買房、結婚的光榮使命,好像還沒明白自己是誰,喜歡什么,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就已經步入中年,感慨青春已逝了。只有偶爾恍然大悟,才發現你一直在彌補之前的缺失。也許,只有極少數“不走尋常路”的人,才能跳出這樣的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