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行雜記
昨天沒有寫選修課作業的記錄(觀察自然景觀和地質地貌等),補上。
秦始皇陵里的俑坑,很明顯可以看出里面是黃土,較松軟易于發掘。可推測位于黃土高原上或附近黃土分布區。(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個事實。。)
看到了秦嶺的支脈驪山,目測不高不陡,很連綿,但云霧太深看不清具體形狀。植被覆蓋特別好,遠處看去盡是蔥郁。「話說好想去秦嶺做關于生物的科學考察啊!!!」查閱資料得知,驪山是渭河裂陷帶內的一個孤立的地壘式斷塊山。
半坡之所以有人類聚落形成,是因為有優勢的區位條件。那里有山有水有平原,水是浐河,山是秦嶺的支脈(三面環山,忘記叫什么了……),人住在沖積平原內部的二級階梯上。
這兩天主要在室內博物館參觀,今天更是沒有什么自然景觀,但看著那些文物我對考古的興趣越來越濃厚,突然理解了真英雄和李穎對于考古的癡迷……當然,如果讓我學考古,我選擇古生物化石方向,自然的東西比人類的社會科學有趣多了吶。
昨天看著復原過程中的兵馬俑,忽然想起幾周之前在延慶看希臘專家復原硅化木的情形。兵馬俑的具體復原細節我不是很了解,可能和復原硅化木類似,刨出來后刷干凈表面碎石塵土,再進行拼接,實在找不到的部分就用水泥補上。復原兵馬俑或許比復原硅化木簡單些,畢竟泥燒出的文物沒有自然力量下的樹化石那么碎,人像的器官也能一眼看出該安到哪里,也不用給補上的水泥上色模擬自然情態;不過每復原一個兵馬俑,還需要五年固定期才能展出,期間要防止它好不容易拼上的頭顱再次骨碌碌滾到地上去,也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