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到底是奸雄?還是英雄?

文/太史栩


1.

亂世出英雄,此話不假。

在那個群雄逐鹿的亂世,曹操橫空出世。

曹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縱觀曹操一生,運氣確實好到爆;而他又把群雄玩弄于鼓掌,打仗更是將“兵不厭詐”運用得爐火純青。

曹操是富三代,祖父是大宦官曹騰。或許你會奇怪,宦官為什么有后代?因為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的養子。

曹家很有錢,曹嵩重金求得太尉一職。眾所周知,太尉屬于三公之一,位高權重。能買下這么大的官銜,可見財力雄厚。

盡管是宦官之后,曹操卻痛恨那些魚肉百姓、作威作福的宦官。

大宦官張讓強占民田,史載“京畿諸郡數百萬膏腴美田,皆屬讓等”。熱血青年曹操看不慣,他持雙戟,趁夜潛入張宅行刺,可惜未成功。

20歲那年,曹操得到推薦,當上了洛陽北部尉,大約相當于帝都公安局局長。

順帶提一句,推薦曹操的人叫司馬防。司馬防有個大名鼎鼎的兒子,叫司馬懿。

總之,曹操從此加入京城朋友圈,結識了一眾大咖。

比如蔡邕,就是制作“焦尾琴”、“柯亭笛”那位,也是蔡文姬她爹。蔡邕和曹操相差二十歲,卻成了忘年交。

再比如喬玄。喬玄官居太尉,位列三公,以慧眼識人著稱(古文:世名知人)。

曹操“姿貌短小”,平平無奇,卻讓喬玄贊不絕口:“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或許曹操身上有種獨特氣質,吸引了喬玄吧!

還比如《月旦評》主筆許邵。《月旦評》是東漢時期的現象級人物月刊,每月初一發文,點評當世名士。寫久了,許邵閱人無數,看人也越來越準。

許邵見到曹操以后,預言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另一種說法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你說準不準?


2.

曹操不愧是治世之能臣。

前文說到,曹操被舉薦為洛陽北部尉。上任伊始,曹操在衙門口懸掛“五色棒”,聲稱“有犯禁,不避豪強,皆棒殺之”。

古時夜間沒有路燈,為了治安,朝廷規定“宵禁”。

然而,有人不把王法放在眼里,夜里照舊出來溜達。這貨仗著自己是蹇碩的叔父,才敢如此肆無忌憚。(蹇碩是宮中大太監,皇帝身邊的大紅人,有權有勢,和明代魏忠賢有得一拼。)

當這貨大搖大擺地夜游時,恰好被曹操撞見。曹操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令亂棒打死。

曹操的父親是宦官養子,曹操卻棒殺了宦官蹇碩的叔父,可謂秉公執法。

曹操棒殺蹇碩叔父之事傳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

這是20歲曹操的高光時刻。

十年一晃過去,步入而立之年的曹操投身戎馬,在平定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屢立戰功。

稱他是“治世之能臣”,一點兒也不為過。


3.

亂世如山雨欲來。

公元189年,大將軍何進想發動兵變,將宦官集團從地球上抹去,便召西涼軍閥董卓入京勤王。

這無異于引狼入室,所以曹操勸阻:“誅殺宦官,不過派幾個勇士就能辦成,何必召董卓來。”

何進,何進,偏偏聽不進。又因為走漏了風聲,宦官先下手為強,何進被殺。

曹操、袁紹等人在宮外等候多時,見何進沒出來,料定兇多吉少,便殺進宮中,逢宦官便砍。

左右東漢政局的宦官集團,在此次政變中團滅!

然而,比宦官集團更可怕的人登場了——董卓。


4.

董卓進京后,廢漢少帝,另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董卓的部下無惡不作,“淫略婦女,剽虜資物”。

董卓想要拉攏曹操,就舉薦他為驍騎校尉。曹操可不傻,他才不上董卓的賊船呢!于是,曹操更名改姓,走小路逃離洛陽。

曹操逃到了陳留,散盡家財,招募義士,率先起兵勤王。

待在陳留期間,曹操混跡于工匠中,和工匠們共同鍛造兵戈。結果遭到了故人孫賓碩的嘲諷:“這可不像干大事的人啊!”

那個年代,階級觀念深入人心,而工匠屬于末等。在孫賓碩眼里,曹操應該和工匠格格不入才對。

面對孫賓碩的嘲諷,曹操一笑置之:“能小復能大,何害?

既可以用老子的話來詮釋: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細節決定成敗。凡成大事者,必須從細微處入手,從小事做起。

也可以用蘇軾的話來詮釋: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在曹操心中,眾生平等,無高低貴賤之分。

曹操言出必行。

他親手鍛造過兵戈,也有過“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經歷;

他和工匠們打成一片,后來又“奉天子以令不臣”。他用人不問出身,唯才是舉。


5.

國家不幸諸侯幸,各路諸侯紛紛高舉“勤王”大旗,招兵買馬,共推袁紹為盟主,組成了討董聯軍。

《三國演義》中號稱“十八路諸侯”,其實《三國志》中僅十路。曹操、劉備因為兵微將寡,尚無法與各路諸侯平起平坐,所以不被計入其中。

當時,劉備籍籍無名。在袁紹的兄弟袁術眼中,劉備不過是織席販履之輩,何足道哉!

至于曹操,還算小有名望,且麾下有5000余人。袁紹丟給他一個“行奮武將軍”。啥叫“行”?就是“代行”的意思。換言之,曹操是個雜號將軍,且未轉正。

諸侯們保全實力,按兵不動。兵鋒真正和董卓接觸過的,僅有三人。

其一為河內太守王匡,其二為開創江東基業的孫堅,其三便是曹操。

曹操率軍主動出擊,寡不敵眾而敗。他被箭射中,坐騎也負傷。幸虧曹洪把馬讓給他,才得以殺出重圍。

回到聯軍大帳后,曹操見各路諸侯“置酒高會”,一副不思進取的樣子,氣得曹操把劍擲于地上,怒道:“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

聯軍逡(qūn)巡而不敢進,盟主袁紹心想,你董卓可以另立新帝,我就不能嗎?

于是,袁紹打算立劉虞為帝,并找曹操商量這事兒。

“諸君北面,我自西向!”曹操撂下這句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后來,有自知之明的劉虞拒絕袁紹,這事兒不了了之。


6.

曹操為什么離開呢?估計是看透了各路諸侯的虛偽吧!

離開后不久,曹操收到了一封求救信。

原來有個叫于毒的頭目,率領10萬黃巾軍圍攻東郡,東郡告急。

曹操立刻揮師救援,擊退于毒,解了東郡的燃眉之急。曹操也因為立下戰功,升任東郡太守,治所在東武陽。

曹操在頓丘縣練兵時,忽聞于毒進犯東武陽。東武陽是治所,失不得。可現在趕過去救援,恐怕來不及。即便趕上,長途跋涉,師勞必疲,絕非上策。

曹操靈機一動,率軍直搗于毒的老巢。

這招叫啥?圍魏救趙!

于毒慌忙回師來救,這一切都在曹操的預料之中。曹操在其回師路上設好埋伏,一舉殲敵。

曹操又乘勝消滅占據袞(gǔn)州的黃巾軍,從此擁有了第一塊地盤。

以袞州為大本營,曹操開始了橫掃八荒的戎馬一生。

如其所言:“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短短數年,曹操除袁術,破呂布,滅袁紹,降張繡,定劉表,期間發生了無數故事。

比如打袁術時,曹軍一度糧草不濟。糧官建議大斗換小斗,類似于今天商販在秤砣上做手腳。如此一來,積少成多,能節約不少糧食。無奈之下,曹操采用了這一建議。

然而,士兵很快察覺飯量比以前少了,群情激憤,兵變隨時可能發生。情急之下,曹操借糧官項上人頭一用,聲稱糧官貪污克扣糧草,才導致如此。其奸雄本色,可見一斑。

比如打張繡時,曹操“割發代首”。

曹操治軍嚴明,規定“軍征士亡,考竟其妻子”。意思是,如果士兵臨陣脫逃,就降罪于其妻子和兒女。

一方面,曹操用苛法來督戰;另一方面,曹操也嚴格要求軍隊不擾民,秋毫無犯。

曹操“嘗出軍,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意思是,大軍路過麥田時,曹操讓士兵們牽馬步行,小心翼翼地穿過田間小道,以免踐踏莊稼。

有一次,曹操的坐騎受驚,踐踏了莊稼。曹操以身作則,按律當自刎謝罪。但是,三軍不可一日無帥,他身為主帥,豈能輕生?曹操便說:“然孤為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毖援?,他割下一綹(liǔ)頭發代罰。(古人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再比如打呂布時,呂布帳下謀士陳宮提議:趁曹軍剛入境,師勞必疲,由呂布率鐵騎迎頭痛擊。剛愎自用的呂布,表示我不聽、我不聽。呂布微微一笑,說:“不如待其來攻,蹙著泗水中?!币馑际牵翰蝗绲炔苘妬淼较纶▍尾即蟊緺I),自己再親率鐵騎出擊,馬踏曹軍,把曹軍踹入泗水喂魚。

呂布低估了曹軍的戰斗力,等曹軍真的兵臨下邳時,呂布親率鐵騎出擊,作戰不利,只得退守下邳。曹軍掘開泗水、沂水,水淹下邳。呂布沒能把曹軍踹入泗水喂魚,自己反倒成了甕中鱉。

還比如打袁紹時,曹軍先是斬殺袁紹大將顏良、文丑。接著,許攸來投奔曹操。曹操連鞋子都顧不上穿,赤腳出來迎客,頗有周公“一沐三握發”的風采。

也正因為曹操如此禮遇許攸,許攸毫無保留地獻上夜襲烏巢的奇策。烏巢是袁軍的糧草集合地,曹操采用其策,夜襲烏巢,火燒袁軍糧倉。袁軍聽聞糧倉被燒,不戰而潰。

打敗袁紹以后,曹操在袁紹的軍帳中發現了堆積如山的信件,其中不少信件的落款,竟是己方陣營將領。

于是,曹操召集諸將。諸將中不少人誠惶誠恐,他們曾和袁紹私通,擔心曹操治罪。

孰料曹操當眾把所有信件擲入火堆。

“袁紹強大之時,孤尚且不能自保,何況諸君呢?”

曹操不愧是曹操,一句話消解了諸將的心結。試想,倘若曹操徹查一番,得牽連多少人啊?而這些人,幾乎都是人才!如果統統治罪,曹操的人才庫勢必損失慘重。

曹操沒有拆閱信件,付之一炬,就是擔心看過以后,對某些人才心存芥蒂,再無法做到“用人不疑”。


7.

為了徹底肅清袁紹的殘余勢力,曹操北征烏桓。倘若和烏桓剛正面,即便獲勝,殺敵一萬,自損八千。曹操決定抄小路偷襲烏桓。正所謂“兵不厭詐”,曹操一面假裝撤軍,一面悄咪咪地派大軍走小路。

果然,烏桓以為曹軍撤走了,不加防備,被從天而降的曹軍殺得措手不及。

曹操不僅擅長帶兵打仗,而且“登高必賦”,寫得一手好詩。

平定烏桓之后,曹操在返程途中,登高眺望,眼前是星辰大海。洪波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曹操數著浪花一朵朵,那首《觀滄海》倏忽鉆入了腦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千百年后,讀來仍覺慷慨激昂。

人在得志時,寫出來的文字總是氣吞山河的。不久后,曹操南下荊州,荊州刺史劉琮(cóng)投降。

曹操還想勸降盤據江東的孫權,便修書一封: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千百年后,仍覺一股王霸之氣撲面而來。

孫權拒不投降,曹操便率數十萬水師南下,舳艫千里,旌旗蔽空。曹操佇立船頭,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遂有了那首千古傳誦的《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擅長寫慷慨激昂的雄主詩,卻也寫過“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類反映民間疾苦的詩句,比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早了五百多年!

將軍本色是詩人!


8.

公元208年,在赤壁儼如白晝的火光中,曹操迎來了人生的至暗時刻。

這場大火,把曹操的幾十萬水師燒得灰飛煙滅。折戟沉沙的曹操逃回北方,再無力統一天下。

曹操的前半生直線上升,堪比牛市;后半生卻直線下滑,堪比股災。先是輸掉了漢中爭奪戰,然后,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逼得曹操差點兒遷都。

就在天下人私下議論“曹操老矣”的時候,曹操寫下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的“內心os”或許是:如果上天再借五百年,我一定掃清六合,還百姓一個太平天下!


9.

某年,匈奴使者來訪。垂垂老矣的曹操,覺得自己“姿貌短小”,有損大國尊嚴。于是,他請來美男子崔琰假扮自己,自己則站立崔琰身后,充當侍衛。

匈奴使者歸去,說:“魏王儀表堂堂,但魏王身后的侍衛,才是真英雄??!”


— END?—


主要參考資料:

1、《三國志》、《后漢書》、《資治通鑒》、《御覽》

2、易中天 著 《三國紀》

3、王仲犖 著 《說曹操》

4、張佳瑋 著 《三國志異》

4、青語 著 《文韜武略說曹操》

6、紀錄片 《三國的世界》

主要圖片來源:

電視連續劇《三國》(導演:高希希);電影《赤壁》(導演:吳宇森);動畫片《三國演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