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那桌,有位女生嘰嘰喳喳地說著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我正準備偷聽一下,誰知突然吵了起來。
“你煩不煩啊!我說過不要在我面前說這些。”
“我怎么了,我不就是給你介紹了我最近正在追的電視劇嗎,你嚷這么大聲音干嘛啦?”
“我知道你不喜歡動漫,所以說我從來不在你面前說我最近追了什么動漫。但你知道我不喜歡這些傻白甜的電視劇,你為什么老在我面前提這些東西呢?”
“我就是想和你分享一下,怎么啦?”
“我討厭這些傻白甜的電視劇,可我不會在你面前說你看的那些劇有什么不好。但我覺得朋友之間最起碼應該相互尊重,就像你不喜歡動漫,我不在你面前說動漫一樣。每次你給我介紹電視劇的時候,我都會告訴你我不看這些,所以請你也尊重我好嗎,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我面前提這些!”
“我就不明白,正因為我們是朋友,所以我希望你能了解我看的東西,這樣的話我們在聊天的時候就能多一些話題,我給你介紹這些電視劇怎么就不行呢,你怎么就不能理解一下?”
……
后面的對話我并沒有聽完就走了,因為我本身情緒太容易被他人帶動,聽別人吵架也會把自己心里弄得堵得慌。
我們常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己之所欲,就能施于人?
一味的希望別人能理解自己,卻沒有意識到別人為什么不能理解。遇到善于溝通、理解體貼他人的人是幸事,但萬一遇到不能理解的人,難道就埋怨對方嗎?
這本質上是溝通的問題。單向的輸入或輸出永遠比不上雙向溝通,特別是設身處地的雙向溝通。
設身處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
比如,平時和父母鬧矛盾后,想著要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想,父母也是愛自己的;但我們想到的遠遠比不上自己做了父母之后的體會深。
盡管設身處地不是易事兒,我們也要去學習、去嘗試。
舉個例子,在公司里,員工因某件事對上司產生抱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員工很少站在上司的角度立場去思考,但若員工設身處地想一想,不僅抱怨情緒會少了許多,在思考的過程中,也逐步擁有了領導者思維,對他本身也是一大進步。
在設身處地的雙向溝通中,我們需要及時糾正四個毛病。
1、價值判斷:不顧事實,完全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別人的對錯。
謠言傳播速度很快,大部分網友都尚未去深入了解事實真相,僅僅憑借著只言片語就不斷批判他人,甚至人身攻擊。嚴重時被水軍或是既得利益者牽著鼻子走,踏入陷阱而不自知。比如“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冤枉他人、造成損失暫且不說,一不小心自己也要面臨法律的制裁。
2 、追根究底:窺探別人的隱私。
有個詞叫“適可而止”。溝通不是挖掘他人秘密、侵犯別人隱私,不知道給別人留有余地,雙向溝通也起不了效果。
3、好為人師:憑自己的經驗唐突地給出忠告。
有些經驗,有時會對他人有用,但這種用處是必須經過事實證明的。如果僅僅憑著自己一廂情愿的經驗或者資歷把經驗強加于人,是很將雙向溝通進行下去的。
4、想當然:按自己的動機去揣測別人的目的。
曹操因躲避通緝,投向呂伯奢。呂伯奢誠意接待曹操,但曹操因磨刀聲,以為呂伯奢要殺他,因此殺掉呂伯奢全家,哪知磨刀只為殺豬款待!
當你與別人溝通時,別人想好好談談,你以為別人是來害你,這次溝通無疑是失敗的。
雙向溝通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過程,當你覺得氣悶、對方無法理解你的時候,你不妨設身處地的為對方想想,試著先去理解對方。相互埋怨、爭吵不休都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