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4今日分享-實踐正面管教打卡

原文摘抄

我們言行背后的感覺

? ? 我們言行背后的感覺比我們做了什么或說了什么更重要。我們做了什么永遠不如我們怎么做的更重要。我們的行為背后的感覺和態度,決定了我們會怎么做。當一個人問“你從這件事中學到了什么?”時,既可以用一種資備和羞辱的腔調,也可以用一種表達同情和興趣的語氣。他既可以營造出一種讓人感到親近和信任的氣氛,也可以造成一種疏遠和敵意的氛圍。令人奇怪的是,居然有那么多大人相信,在他們制造出距離和敵意而非親密和信任之后,他們能夠對孩了造成積極的影響。(他們真的相信嗎?還是他們想都沒想就那么做了?)

? ? 我們說話的語氣往往能最準確地表達出我們言語背后的感覺。羞辱的語氣違背了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則,還會把本來的“邏輯后果”變成無法達到長期積極效果的懲罰。如果一個孩子把牛奶灑到了地板上,其邏輯后果(或解決辦法)應該是讓她清理干凈。只要大人以和善而堅定的話語一一比如,“哎喲。你該怎么辦?”—來引起孩子的注意,就是一個邏輯后果(或解決方法)。注意,問孩子該怎么做要比告訴孩子怎么做,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問孩子而不是告訴孩子是最有效的正面管教方法之一,這在第6 章里將會詳細介紹。告訴孩子怎么做會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參與,則能使孩到感受到自己 有能力以一種有益的方式運行自己的力量。當大人不用和善而堅定的語氣說話或夾帶著羞辱時,請求就變成了懲罰,比如,“你 怎么這么笨呢?馬上清理于凈。從現在開始讓我倒牛奶,因為看來你倒不好。”

? ? ? 阿德勒的心理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套基本概念,為我們增進對孩子和我們自己的了解提供了寶貴的知識財富,其價值遠非僅是套理論而已。沒有鼓勵、理解和尊重的態度,就會喪失基本觀念。如果我們不理解這些態度,則學到的方法就會淪為對孩子的不尊重的操縱。如果我們能時刻問自己,“我這樣做是在給予孩子力量,還是在挫傷他們?”我們在對待孩子時就會更有效。

?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 ? ? 1. 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于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他們認為別人怎樣看待他們為基礎的。記住,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決定并形成著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當他們“茁壯成長”的時候,他們就在發展著“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見第1章)。而當他們處于“求存”狀態的時候(努力地想如何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大人通常會將其看作不良行為。當你能夠把不良行為看作是孩子們的“求存模式”的時候,你對不良行為的看法是否就不一樣了?

? 2 .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 行為是以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孩子對想要達到的目的并沒有清醒的意識 。有時候,他們對于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的,并且其行為方式所達到的效果往往與其目的背道而馳。比如,他們想要得到歸屬感,但他們為達到這一目的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為就會惹人討厭。這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他們的行為越是惹人煩或生氣,他們就會越急迫地追求歸屬感,因此也就越發令人討厭。

? ? 德雷克斯解釋說:“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孩子們并非是存在這一問題的唯一群體。下面的情形就是這種狀況如何開始的一個好例子。

? ? 當阿黛爾(2歲)的媽媽帶著剛出生的小弟弟從醫院回到家里時,阿黛爾發覺媽媽給予小寶寶很多的關注。糟糕的是,阿黛爾將此解釋為,這意味著媽媽愛小寶寶勝過愛她。這并非事實但阿黛爾的看法比事實更重要。她的行為將取決于她所相信的事實,而不在于真正的事實。阿黛爾的目標是想要重新獲得她在媽媽心中的特殊地位,并且她錯誤地認為達到這一目的的辦法就是表現得像個小寶寶,因此她可能會需要奶瓶、會把臭臭拉到褲子里,并且愛哭。結果,她適得其反,媽媽對此感到很沮喪、很厭煩,而不是充滿愛意和親切。

? ?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 ? 當我們看到所有行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時,就知道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了。正如上述事例所表明的那樣,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在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之上。

? ? ? ? 4.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 ?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當一個孩子的行為令人討厭時,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對大多數大人來說,很難不去在意孩子的不良行為,并且很難記得其背后的真實含義和信息一“我只是想有所歸屬”。理解這一概念,是大人更有效地幫助行為不當的孩子的第一步。這有助于你成為“密碼破譯者”。當一個孩子行為不當時,請你把這一錯誤行為看成一個密碼,并且問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訴我的是什么呢?”記住,雖然孩子并不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密碼信息,但當你處理她的隱含想法,而不是僅僅針對其不良行為作出反應時,孩子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如果你能夠牢記,在不良行為的背后,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并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孩子,你對不良行為就會有不同的感覺。而且,仔細審視一下是否是你的行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無所歸屬或沒有價值,也會有幫助。這前4 個概念將在第4章做 更詳細討論。


心得

? ? ? 學到這里,會想到自己試圖用罰站來規范孩子的行為,真的很可笑!她的行為只是用她會的方式來告訴我們,她沒有感受到歸屬感或是自我價值,而我們卻這么無知的以為用懲罰來停止她的行為就可以了!

? ? ? 我深刻的記得某天送朵朵上學,街對面是一個婆婆帶著一個2歲的孩子,孩子估計是自己走下了人行道。婆婆用很難聽的方言罵個不停!想想孩子也真可憐,她只是才來到這個世界,什么都不懂而已,為什么會換來這么大庭廣眾的羞辱!我也理解老人帶孩子肯定會萬分謹慎,估計當時她是被嚇的失去了理智!

? ? 學習《正面管教》就是讓找到破解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之前聽dr.魏的管理孩子情緒時,他說: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哭鬧時,自己都會跟著著急。但我的工作就是研究孩子的心理,我女兒一哭鬧,我的腦回路是“教她學習情緒管理的機會又來了”!如果我們也可以在孩子有不良行為時,不是簡單遏制,而且去理解她,用啟發式問題幫她,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做!一次一次的陪她找到原因,陪她想到一種我們都認可的解決方式!那這樣我們會不在怕孩子犯錯,因為犯錯是她學習成長的機會!比起打罵的快速處理,我承認這些溝通交流常常讓我疲憊不堪,但為了長期有效,我愿意堅持!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