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熟悉且陌生的動作:把電腦挪到膝蓋前,愛電腦上新建一個文檔,設置字體為楷體,字號四號,然后任腦洞翻轉——我將再次拾掇這個業務愛好,堅持下去,謝謝你們一直都在默默地傾聽蘊含在字里行間點點滴滴關于我的思考和我的分享。
前段時間,一次偶然的工作任務,我寫了一篇《屬于你我的“棗”戀故事》,用以微信圖文中發布紅棗團購活動的結束文案,收到許多同事的贊許,這是我重新執筆記事的導火線。
有時候,身邊的人是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內心澄明清晰看到自己擅長什么,喜歡什么,喚醒諸多因事耽擱,因時沉睡的業余愛好,重新燃起充實生活的激情!
離開學校才發現,最讓人懷念的,除了一群可愛的人兒和各種運動場所,還有書香四溢的圖書館。手中有書的日子,充實而有干勁,特別是遇上好書時,那個打破固有的思想和重塑新思維的過程,其中收獲的快樂,是物質欲和朋友家人給不了的。
今晚讀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開篇講述了一個過于神奇,但是很有意思的故事——君特格拉斯在《鐵皮鼓》里寫了一個不肯長大的人,他發現周圍的世界太過荒誕,就暗自下定決心要永遠做小孩子,在冥冥中有一種力量成全了他的決心,所以他就成了個侏儒。
人要永遠做小孩雖辦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辦到的。一直以為自己是個話嘮,特別呱噪的那種,其實我也是沉默的大多數中的一員,只不過是對信得過的人什么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么都不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沒有人要求我們都該喜歡任何人,當面對不喜歡的人,沉默就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時的我,惜字如金,不愿多說一個字兒。
曾經和一位師兄爭論過,在現實社會里,活出真實的自己,有多難。我記得那時我說:喜歡可以說出口可以大聲稱贊,但是討厭不會說成喜歡;討厭的人或事我選擇沉默,但絕對不會把黑的描成白的,這就是我沉默的原則。那時他折服了,確實活出真實的自己,有時候需要付出代價,但是可以把代價化減至最小值。不信,你可以試試,因為活出真我的快樂,無法言傳。而人生不活出真我,這種人生就不是為自己活的,不是自己的,如此人生豈不是枉走一遭?
王小波的這篇文章講得深刻多了,話語圈、人性、權利什么的,細細品讀還得花時間去消化。我想,只要生命不息,就要多去經歷,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