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道德經》四,反動之道

上一講我講到了道法自然,這一講,我要講一下反動之道。


道既然是效法自然的,那是不是就沒有自己的意志呢?只是隨順萬物,各行其是?


這似乎很有道理。不過,當你往下看,有這么一句話“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仔細分析下,應該是這樣理解的。道法自然,可自然并非是高于道的存在,而是道之所生。我們所能感知的這個世界,無外乎天,地,萬物,這四個字都是道所生。


包括人,這種自稱的萬物之靈,也是道之所生,沒有例外。通俗來說,道是母親,天地萬物都是道的孩子。母親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意志,感情,可是母親的意志和感情是不容違背的。這不是相互制約的,而是單方面的,只不過這種“不容違背”,表現形式不是那么的激烈,反而像母愛一樣溫和。如果哪個孩子真的做錯事,無可救藥了,母親也沒有辦法,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他離開。


“有生于無”,道要無中生有,道就能做得到。“道生一”從零到一,就是有生于無,有人說,這個“一”是太極,“零”是無極,這就涉及到《易經》中的這句話了“無極生太極”,也有道理。不過再往后講就不是一回事了,可以說不是一個系統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經》接著講“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兩個系統到底是怎樣的關系,還真不是一時半會能講明白的,日后我會講。現在先擱置。


無中生有,這就是道的意志。道的意志之下,做的變動,無反過來就是有,就是要向相反的方向變動。這是道反動的變化之一。


一最少,言其寡,萬至極數,言其多。最少到最多,這是道反動的變化之二。期間的一生二,二生三,只不過是反動的簡略過程。


如果說一小,那么萬就是大,道可大可小,包羅萬象。可以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老子在命名道的時候說“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說大,我們好理解,說到“筮”,很多人就迷惑了。怎么和卜筮算卦這種封建迷信聯系起來了?看來說中國古典文化是糟粕,不冤枉。


其實,這恰恰證明了現代人的無知。筮的表面是那個樣子,可是本質是對于未來的刻度的測量。哲學是什么?哲學的本質就是通過一種思想,把握未來的世界。其實,我們人類自從有了時間這個概念,就覺得時間是無窮大的,可落實到我們自己個體的生命中,又是有限的。于是,我們的衣食住行這種基本的活動,到我們的一切所思所想,甚至領袖人物,聖人,哲人,賢人,那些精英中的精英,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領域,把握著也試圖把握著未來。


這樣你就能明白,“筮”雖然古老,可是一點也不落后,雖然聽上去很什么,其實那就是我們生活的本質。那種向前追求,永不停歇的意志和力量,就是“筮”,也就是遠,地域的擴展,時間的蔓延,無窮無盡。


反過來說,由彼及此,由現在至于過去也是反,只是我們通常寫作“返”。沒有本質的區別。反是正之反,正是反之反,都是反。


如此,我們或許能明白,回憶過去,展望未來,不是人特有的,萬物皆然。只是現代人太自負,總以為只有人是聰明的,萬物都是人的奴隸,食物,工具。自負未嘗不是最愚蠢的呢。和井底之蛙沒有區別。


從上文的那些論述和推理,我們就不難理解“弱者,道之用也”這句話。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其實就是從弱到強。可以這樣說,道就是引導弱者變強的。這是道的作用之一。


我們也不要忘了,“反者,道之動也”這是核心。萬物變強之后呢?會一直變強下去嗎?不會的。道會引導強者變弱。一切的強者都會變弱嗎?也不是的。凡是和于道的,就能保持,凡是不合于道的,就被削弱。和與不和,看萬物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意志就是“自然”。


所以,“反動”,在道的概念里,不是什么貶義詞。而是道的本質。只不過,道的慈愛表現在,其支持幫助弱者,削弱抑制強者。這就很好理解,為什么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正義感,每當看到雞蛋碰石頭的情況,無論誰對誰錯,都會幫著雞蛋,指責石頭不對。道在萬物心中。反動是個杠桿,是個天平,讓我們忽左忽右,追求安寧。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