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講成己成人成物,一直以為是要成功做出來一個產品才能體現(xiàn)。今天老師告訴我,“成”的這個過程,只要開始行動,開始做,用儒家思想指導行為,按照它的儀軌做事就是修行,就是“成”是過程,不是看結果。
有可能在成己成人成物過程中,會遇到挫折,就像不是創(chuàng)業(yè)就一定成功,這也是“成”。從細節(jié)中去提取為什么會失敗,哪些環(huán)節(jié)需要優(yōu)化,一次次更好。當然很多人的評判方式是以賺錢多少,產品銷量等社會大部分人認同的標準去判斷。而其實真正的判斷是從細節(jié)考量是否真正按照“中庸”的思想去踐行。
故有生而愚惡者,其緣也;有積而愚惡者,其習也,習緣各異,善惡智愚之所判也。
在成己的過程中,我也遇到很多問題和挫折,每一次剖析自己,是個很痛苦的過程。最近我約了一個很久不見的朋友,我曾經以為她活的光鮮亮麗,但這次我看出她的固執(zhí)和擰巴。她是堅定的佛教徒,她認為她人生的不圓滿是正常的,自己受苦也是應該的,不過她又非常想改變這種狀況,所以一直內耗,身體也不好了。我認為她如此認同佛法和堅信的原因是因為她的生活需要這個借口,需要這樣看似高大上的理論支撐,給自己的懦弱和不圓滿一個光鮮的借口。
那我呢?我也有這樣的時候嗎?或者類似的狀態(tài)呢?
每個人緣分不一樣,你會遇到什么樣的人,遇到什么樣的指導和借鑒,也未知,這部分不可控,叫緣。可控的部分是習,接納自己的狀態(tài)和不完美,以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迎接每一種思想,然后走一條,你認為值得的路,而不是消極沉淪,為自己的不完美樹立光鮮的盾牌。
就像同樣一位老師教課,類似初中高中教育,但每個人的成績都不一樣,習緣各異,各自珍惜。踏上“成”的道路,就是最好習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