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我們學校的咨詢室接待了兩個初二的學生,開始走進咨詢師低著頭,不敢看老師。經過一番耐心引導才說出了自己的苦惱。女生是因為自己感覺太胖,別人都笑話自己,很郁悶,不想上學了。男生是覺得自己走路姿勢不好看,有自卑感,開學之后感到班里其它同學老議論自己,很憤怒,老想跟別人打一架。
中學生進入青春期之后,隨著身體的發育,自我意識的增強,開始關注自身的變化和形象。這種關注往往是對著鏡子挑毛病,如果男生不是高大威猛,女生覺得自己不是窈窕淑女,就給他們帶來沉重壓力,變得郁郁寡歡,失去自信心,變得自卑膽怯,影響與人正常交往和學習,我暫且把這種現象命名為“丑小鴨心態”,這種內心深處的痛苦是因為自以為“丑”引起的。
為什么美與丑對一個孩子影響這么大?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愛美動機以及對美丑的情緒體驗都產生于人的社會需要。青少年已經感覺自己長大了,開始渴望在社會中獲得一定地位,希望得到別人尊重,人們常覺得一個漂亮的小孩比一個丑的更討人喜歡,也就給予她更多的愛。而丑小鴨同樣有著對愛的渴望和被尊重的需求,但因為容貌丑而難以得到,而人的需要越是得不到滿足就會越強烈,同時在心理上所遭受的挫折感也就越大,就會產生焦慮、抑郁、抱怨等消極情緒和自卑感。
青少年產生因“丑小鴨心態”產生自卑有以下原因:
1、因為青少年自我意識的迅速提升。開始以挑剔的眼光看自己,發現某一部位(身高、體重、痤瘡、膚色等)有點不對勁,以后就會越看越不對勁;
2、是因為自我中心式的思維模式,將極度的自我欣賞的心境投射到別人身上,感覺每天就像生活在舞臺上,別人都在關注著自己,希望能給身邊的人留下一個完美的印象;
3、是因為青少年認識事物的膚淺性,覺得自己的外貌就是自我的全部。直接關系到自己在同學中的地位與尊嚴,因而對自己的外貌吹毛求疵;
4、社會流行審美價值觀的影響,各種媒體對明星過度包裝導致扭曲的審美觀念流行,美的標準本來是多元的(外貌美、心靈美、勞動美、道德美、智慧美等),但是媒體過度渲染俊男靚女的明星現象,熱衷于報道明星的三圍、身高、體重等外在形象。對青少年產生誤導,以為外表漂亮就可以得到一切,產生對影星歌星盲目的崇拜模仿,渴望自己也擁有明星那樣的美麗,對照明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
根據社會心理學研究,擁有漂亮的外表,確實可以使人受到更多的關注,可以給人帶來更多的機會,甚至跟一個人成年后的收入都有相關性。但是,相貌美丑與智力的分布一樣,超級美和超級丑的在人群中只占極少數,絕大多數(90%以上)都是不美也不丑的普通人。很多自以為丑陋的中學生并非是事實。我們接待的兩位中學生女生稍胖但五官端正、眉目清秀不但不丑,還有點小美。男生一米七五的身高,身材修長健碩也是中等偏上的人才。
國外一位著名心理學家曾請中學學生做過一個實驗,讓他們對自己的體貌進行評分,結果有95%以上的學生對自己的相貌和身材都不滿意,而當研究人員對被試錄像進行研究時,發現98%以上的被試都是發育、正常身體健康的人,相貌也說不上丑。這種強烈的反差告訴我們,大多數青少年對自己的外貌的期望值過高,導致對自己的評判不客觀,容貌不佳者可能只是一種心理上的過度敏感造成的。
這些同學會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容貌的反應,不僅對直接涉及其容貌的談論反感憤怒,而且對別人影射其容貌的言辭也特別敏感,甚至達到不接受關聯其容貌特征的諧音字、形容詞。時間久了很容易泛化到別人小聲說話都認為是在議論、嘲笑自己的形象,導致出現心理問題。
我們的容貌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基本上不能改變(整容也只是修補缺陷)。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坦然接受自己的形象。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誰都希望自己生得美,但愿望畢竟不是現實,一個人的外表生得美與丑不能由自己決定,面對一個難以改變的事實,抱怨、氣憤只會使自己陷入深深的自卑情緒之中,只會影響自己的心情和健康發展,還會破壞自己的人機關系。解決之道就是坦然正視現實,接受現實,打消自己頭腦中不切實際的愿望,重新調整認知。
人際交往中,人們更看重的是一個人的健康、智慧、修養、品德,共同的興趣愛好,至于外貌的好壞,人們通常只是在剛開始認識時比較在意,時間久了就不太重視。雖然并不美麗,但這不能讓我們對生活失去信心,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全部(優點、缺點),用熱情擁抱生活,用愛心關愛他人,生活就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既然沒有出眾的外表,那么就讓我們充分完善自己的個性,好好學習拓展自己的實力,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
“丑小鴨心態”是青少年這個階段獨有的發展性問題,作為家長和老師要理解和接納孩子這個階段的特殊狀態,多關心、陪伴和鼓勵孩子,同學之間也要互相關心和愛護,千萬不要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個人做人的道德底線。伴隨著青少年的成長,自我同一性的完成,人格的成熟,慢慢地對自己就會有一個客觀成熟的認知,那個時候“丑小鴨”就變成了美麗的“天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