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 | 這6本書告訴你,怎樣與孤獨和解

文 | 壹默了然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如影隨形,我們每個人都擺脫不了。

寫字本身就是一件很孤獨的事,對寫作者而言,更要學會與孤獨和解,習慣它,并享受它。

與大家分享6本關于孤獨主題的書,當你感覺自己被孤獨籠罩時,靜下心來翻閱一下,總有一款適合你。


01? 蔣勛《孤獨六講》

這本是我的孤獨啟蒙讀物,自從看了這本書后,再也不怕一個人去餐廳吃飯了,也不怕一個人去旅行了。

很喜歡蔣勛這個老文青,毫不夸張地說,蔣勛創造了孤獨美學。也就是說,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孤獨六講》主要講述了作者對六種孤獨的描述:

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

眾聲喧嘩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

始于躊躇滿志終于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

潛藏于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

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

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孤獨六講》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蔣勛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于一體。

“情欲孤獨”中,印象最深的片段是,描寫阮籍在母親過世時,表面無動于衷,沒有當眾痛哭,被眾人指責無情無義。

在母親的葬禮上,他因悲慟過度而口吐鮮血,暈厥過去。

這是阮籍表現憂傷的方式,他認為母親過世是我自己的事,為什么要哭給別人看呢?

這個故事和《遙遠的救世主》中,丁元英在芮小丹死后的表現,如出一轍。

阮籍和丁元英都是真正的孤獨者,不為群體文化認可,但均有自己堅守的道德文化體系。

品讀這一段,可以感受到,蔣勛是欣賞并推崇培養孤獨者的,或者他本身就是個孤獨者。

孤獨者的門檻很高,均為各自領域的領先人物,到了此種境界,也就沒有必要受制于群體文化體系的束縛了。

另外,作者也批判了群體文化中的弊端,因為門檻低,故濫竽充數,渾水摸魚的大有人在,導致婚禮、葬禮均成了表演舞臺,最沒有道德的人變成最有道德的人。

科普孤獨,首推蔣勛的這本《孤獨六講》。


02? 叔本華《要么孤獨,要么庸俗》

這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散文集,是一本常識普及書,閱讀它需要一點腦力。

書中內容跟《叔本華美學隨筆》、《人生的智慧》里面的有重復,不過也有很多那兩本書沒有的文章,讀后受益匪淺。

叔本華是意志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的散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對后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莫泊桑稱他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夢想破壞者”。

尼采在閱讀他的著作時感慨道,“就猶如一處森林高地——在這里,我們深深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整個人感覺耳目一新,重又充滿了勃勃生機”。

很喜歡叔本華的悲觀哲學,他的散文很有現實價值,從他的角度更能洞悉人的本性。

看到他的文字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內心,產生共鳴,這就好像遇到知己一般讓人快樂,同時又讓人思考很多。

在這世上,除了極稀少的例外,我們其實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是孤獨,要么就是庸俗。

這話說出來雖然讓人不舒服,可是連有著基督徒的愛意和溫柔的安吉奴斯,還是不得不這樣說:

“孤獨是困苦的;但可不要變得庸俗;因為這樣,你就會發現到處都是一片沙漠。”

要么孤獨,要么庸俗,你總得選一個。追求心靈深度的童鞋,不要錯過叔本華的文章。


03? 理查德·耶茨《十一種孤獨》

《十一種孤獨》是美國著名作家理查德·耶茨第一部短篇小說集,被譽為紐約版的《都柏林人》,是20世紀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

作者以冷峻的筆觸,描寫了美國二戰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紐約人的生活,寫了十一種孤獨的人生。

主人公都是一些被隔絕于世界之外的小人物,生活不如意,缺乏安全感:

曼哈頓辦公樓里被炒的白領

有著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車司機

屢屢遭挫卻一心想成為作家的年輕人

即將結婚十分迷茫的男女

郁郁不得志的軍官、退役軍人等。

他們被主流社會排斥,現實的困窘、人際的疏離,仿佛是生活的某種常規。

他們對現實不抱任何幻想,只是默默忍受著深淵一樣致命的孤獨與絕望。

耶茨曾說:“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題的話,我想只有簡單一個:

“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

印象比較深的是,《自討苦吃》里的小職員害怕被解雇,終日惶惶不安、冷汗淋淋,只能在記憶中可憐巴巴地回味著曾經美好的初戀時光。

我們都曾有過相似的經歷,在遭遇現實的挫敗后,暫時把自己埋進美好的回憶中,尋求片刻的安慰。

耶茨無意回避生活的平庸,無意用虛假、甜膩的糖果討好讀者,只用平緩、清冷的調子來完成他對孤獨的終極定義,一如生活的本來面目。

也許有人說這樣不夠正能量,但讀者被一個個孤獨的故事打動,深刻體驗到那種無奈的人生,這正是作者的偉大之處。

這是一本孤獨的人寫的孤獨的書。


04? 卡森·麥卡勒斯《心是孤獨的獵手》

《心是孤獨的獵手》是麥卡勒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居“現代文庫20世紀百佳英文小說”第17位,曾被評為百部最佳同性戀小說之一。

麥卡勒斯以她獨特的手法,寫美國南方小鎮八月漫長沉悶的下午,寫午夜的咖啡館里喝著冰啤酒徘徊于孤獨的人們,寫黑人對于自由的隱忍與矛盾的苦痛,寫那些期望于改革的人,瘋狂絕望卻又依然堅定地向前走的決心……

這是一個孤獨到極至的故事,在那些灰暗的天空底下,那個溫和的聾啞人,用他的孤獨預示了美國這樣一個狂亂年代的變更。

沒有人能擺脫掉孤獨的影子,至死方休。

小說中兩個聾啞男子之間的情感令人感動,而同性之戀又是若有若無的,時而激烈,時而沉默。

主旨凸顯的是麥卡勒斯式的主題:孤獨是絕對的,最深切的愛也無法改變人類最終極的孤獨。

絕望的孤獨與其說是原罪,不如說是原罪的原罪。

這本書文筆優美,人物心理描寫細膩而深刻,令人動容。


05? 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

在整個故事中,布恩迪亞經歷了從淳樸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接著殖民入侵后的西方思潮的侵蝕,在到一切歸于平靜后的絕望、滅失。

孤獨是布恩迪亞家族的家徽,每一個成員都自覺不自覺地佩戴著它。

同時,孤獨在他們的世界里又是一把雙刃劍。他們害怕自己陷于孤獨的泥淖,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獨。

悖論的是,他們的生存又離不開這種孤獨,他們渴望保持孤獨的高傲姿態。

烏爾蘇拉積極融入生活,奧雷里亞諾上校不斷反復熔鑄小金魚,阿瑪蘭妲織了又拆,拆了又織不停做壽衣,庇拉爾·特爾內拉在與不同男人的糾纏中麻醉自己……

他們所有的努力,似乎是沒有結果的一種勞作。

不斷反復勞作,而又毫無結果,這是一種超驗的意象,是一種對人類某種狀態的說明。

通過這樣的說明,一個家族的孤獨在此被進一步表現為現代人共有的巨大困惑:我們是誰? 我們從哪里來? 我們到哪里去?

而且,歷史越是發展,文明越是進步,人類越是對自己有所認識,這種擾人心緒的困惑也越是得以增長。

最為困惑的也許是,人類永遠也無法看清自己。

這本書比較燒腦,書中的人物名字尤其難以識別,適合慢慢細品。


06? 周國平《愛與孤獨》

話說,女看周國平,男看王小波。周國平的作品一直深受女性讀者的喜愛。

《愛與孤獨》為周國平經典散文集之一,文中有很多作者對孤獨的見解,比如:

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于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

孤獨源于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

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凡·高,他們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無人理解,因為精神上的孤獨是可以用創造來安慰的,而恰恰在于得不到普通的人間溫暖,活著時就成了被人群遺棄的孤魂。

當我們知道了愛的難度,或者知道了愛的限度,我們就談論友誼。當我們知道了友誼的難度,或者知道了友誼的限度,我們就談論孤獨。當然,談論孤獨仍然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有人獨倚晚妝樓”——何等有力的引誘!她以醒目的方式提示了愛的缺席。女人一孤獨,就招人憐愛了。相反,在某種意義上,孤獨是男人的本分。

相對其它5本書而言,這本書的內容最為輕松,適合做睡前讀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什么是孤獨?叔本華說:“要么庸俗,要么孤獨。”周國平說:“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
    馬上作家閱讀 11,812評論 0 9
  • 叔本華曾經說過:“要么孤獨,要么庸俗。” 孤獨對于有些人來說是一劑毒藥,但是有的時候也是生活的解藥。如何將這劑毒藥...
    方小魚閱讀 18,139評論 11 136
  • 好像有人總有一種社交誤區,覺得贊賞可以讓人快速取得對方的好感,拉近彼此的距離。但廉價的贊賞不叫贊美,那是阿諛奉承。...
    禪敬閱讀 1,738評論 3 17
  • 國慶假期結束了,戀戀不舍地從家里出來去學校。又是暖橘色的燈光,又是蕭瑟的秋風。不知道為什么,一到秋天就特別容易感傷...
    學畫畫的音樂家閱讀 375評論 0 2
  • 1、All Exceptions 2、comparison 3、blame 4、log 5、iphone橫豎屏控制...
    慧惠閱讀 797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