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期望能夠有所改變,將不好的變成好的,將差的變成突出的,將落后的變成先進的,將普通的變成牛逼的,但是如何才能改變呢?
有時不是你想改變,就能改變的。
有時忙乎了半天、半年,也不知道從哪里下手,發現自己一直在瞎忙活。
衡量有沒有改變、有沒有進步的一個標準就是,你的現實世界有沒有發生變化?
那改變有沒有一個抓手,我們順著這個抓手,就能一點一點的改變自己和團隊呢?
改變的抓手是什么?
其實,大家早就應該知道了,這個抓手就是人的“行為”。
在之前做項目的時候,我們在學員每天的總結反思當中,看到了很多的行為指南,比如:堅持每天學業務,基金定投天天都開口,每天和員工談心談話,每天上門跑客戶,每天一個重心,每日磨刀,每日業績排名,每天輪流帶一名客戶經理一起跑營銷,保持高頻接觸,等等……
這意味著什么?
一條新的行為就是一個新改變。
如果你做一個新行為,就代表你與昨天的你不同了。
如果你做十個新行為,你就徹底改變了,你的領導力、你的業務就徹底改變了。
這不是開玩笑。
所謂的改變,其實就是用一個新的行為代替舊的行為。
所謂的能力發展,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新的有效行為。關鍵詞是有效。
在一個人從舊世界邁向新世界的過程中,那個過渡的橋梁,就是一個行為或一個個行為。
而管理他人,主要就是管理他人的行為,我不管你的頭腦在想什么,但是我知道你有沒有做到我要求的行為。
有時我們會跟自己、跟團隊成員強調很多東西,各種大道理輪番進攻,但是后來發現大家沒有去執行,或者執行得效果不好,局面并沒有發生改變,其原因要么是團隊成員不吃你這一套,要么很可能是壓根不知道怎么去做,因為沒有“行為指南”,沒有“導航”。
一條條明確的、可衡量的、有時間限定要求的行為,就是一個人做事的GPS。
如果能夠找到一個小的行為,團隊成員根據這個行為去做,再進一步跟進這種“微行為”的效果并不斷優化,日積月累,就會逐漸產生好的效果。
這種行為能否在你和他人身上發生作用,取決你執行這個行為的次數,也就是你刻意練習的頻度。
這里的頻度是:每天。
這里的關鍵詞是:每天。
關鍵是,能否持續?
之前我們提到,要打磨我們的高頻行為。
我們也經常說,能力≈行為組合,團隊管理≈行為管理。
我們之前也提到過,中組部直管的上海浦東干部管理學院,他們對于人才培養的定位是12個字:忠誠教育、能力培養、行為訓練。
抓住了行為,就抓住了改變了的抓手。
今天,我找到改變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