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時節,帶著心中的溫暖,我來到杭州。三天半的培訓時間,開啟了智慧啟迪智慧的進程。
今天日程安排滿滿,收獲頗多(嚴格來講,應該是昨天,因為現在已經是凌晨1:28了),上午是關于教學設計的六個“觀點小報告”以及專家點評,下午是專家講座。
六個教學設計觀點小報告,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并不是給出了這節課具體的教學設計,而是帶領我們經歷了為什么要這樣設計這節課,設計這節課的理論基礎是什么?課標的要求是什么?相關孩子的實證在哪里?由此,一步步的,有根有據的,具有邏輯性來展開說明。讓我們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比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定義教學目標。在中國知網上廣泛收集有關這節課具體的教案似的教學設計,然后研讀,發現這些設計的共性和不同,給以一定的標準分類,再結合不同年段課標要求,給予各教材自己的分析。結合當代課標要求,不斷優化,進而得出自己最終的教學設計模式或者具體的教案似的教學設計……
感觸最深的是《千米的認識》體驗式活動的有效性研究這個觀點報告。
《千米的認識》是“圖形與幾何”領域中有關測量的知識,在此之前孩子已經認識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也由于這些單位比較短,可以在課堂上直接展示標準量,讓孩子有效的直觀的感知各自的長度。屬于直接性的經驗體驗性過程。相對來說,在課堂上更容易展開教學。
而千米這個單位比較大,在課堂上無法給孩子顯示表象,無法直接進行體驗性教學。因此,唯有進行邏輯推理性的,間接性的體驗過程。比如,上體育課的時候,讓孩子知道跑道一圈的長度是200米,1000米有這樣的5圈,然后可以讓孩子來走一走,感受一下大概多長時間能夠走完。
但是,這種封閉性的范圍內認知千米還是不利于長度單位千米具體有多長的感知效果的建立。當面對直線型的方向時,到底到從哪里到哪里才有1000米呢?
報告中,根據孩子的后測來看,多數孩子的感覺不準確。
于是,有了讓孩子直線型的目測這個環節。當然,還是從目測100米來展開的。在30米,60米,100米,120米處擺上不同顏色的標志,讓孩子來目測100米有多長,建立表象感知。
不過,在封閉性,半封閉性,完全開放性的不同的環境下,孩子對100米的感知又有了不同的感悟標準,而且有的時候還相差比較大。
于是,尋找各種100米的參照物幫助確立表象就特別重要。在認知感悟了100米的長度后,還需要間接性的推斷1000米,或者利用上學放學自己行走1000米的時間上來感知1000米的長度。
還由于個人上學放學交通方式的不同,1000米時間上的感悟又不同。因此,1000米到底有多長,需要孩子們長時間的來感悟,而不僅僅是認識到1000米=1千米就好了。這種課堂需要孩子大量的生活經驗才有進一步交流,感悟的可能。
由此,更多的類似的課,比如:噸的認識,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認識等都需要讓孩子們基于部分生活經驗再加上適當邏輯推理計算來加大這些大單位的感知,進而形成一定的解題經驗。也由一節課研究拓展到一類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