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2年,一位22歲的唐朝“大學(xué)生”被皇帝開除了中央班子,到偏遠(yuǎn)的虢(guó)州做了一個七品的小官。
在任期間,他竟然私藏逃跑的奴才。按當(dāng)時的法令,私藏官奴是重罪,是要砍腦袋的。
事情敗露后,他掩尸滅跡,希望能夠躲過一劫。
他的仇家哪能輕易放過他,不久還是被抓了,丟了官職,進(jìn)了監(jiān)獄成了死刑犯。
他的父親也受到牽連,被朝廷貶交趾(今越南)———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
公元674年,因為私藏官奴,犯重罪的他馬上被砍腦袋了。這時候,正巧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又追封列祖列宗,大赦天下。小伙的運(yùn)氣真是爆棚了,留住了腦袋。
出獄后,他因連累了父親而深感慚愧,非常想當(dāng)面對父親說三個字——“對不起”。于是他從洛陽出發(fā)沿著運(yùn)河南下。
約元676年春到達(dá)父親的住處,見到見到生活窘迫又病弱的父親,他眼淚止不住的流下。因此特意多待了幾個月,陪伴父親。
幾個月后,他獨(dú)自踏上回家的路途,可他不知道這將是最后一次見到父親了!
沿著南海向北走,可這時候正值夏季,強(qiáng)風(fēng)襲來,船經(jīng)不起這樣的驚濤駭浪,被強(qiáng)風(fēng)掀翻,他溺水而亡,死的這一年才27歲。
這也標(biāo)志著一位最有可能超越“詩仙”李白的文壇天才——王勃,就此隕落。
為什么說他一位最有可能超越“詩仙”李白的文壇天才呢?
這不得不從一場文壇盛會開始說起
公元675年秋,這一天正值重陽節(jié),天高云淡,秋風(fēng)送爽,王勃從洛陽出發(fā),去探望被貶交趾的父親,途經(jīng)江西南昌洪都府。
都督閻伯嶼新修的滕王閣建成,此時恰逢重陽節(jié)都督閻公在滕王閣大宴賓客,名義上是慶祝滕王閣,實(shí)際上是為女婿吳子章鋪路。
這里可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王勃自然少不了湊一湊熱鬧。
王勃來到滕王閣,此時閣內(nèi)閣外俱是熱鬧,便要進(jìn)去看一看這舉世聞名的地方。
不曾想到在此處作出“天下第一文”《滕王閣序》,王勃此時才二十出頭卻因此再一次文響徹京師,名聲遠(yuǎn)揚(yáng)
王勃被兩個看大門的侍衛(wèi)攔住了去路,王勃憤怒道:“你們要干什么,憑什么攔住我的去路!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
倆看大門的一聽,隨口反駁道:“你小子算老幾啊,敢進(jìn)這里,也不打聽打聽,這是洪都府,是你想進(jìn)就進(jìn)的嗎?”
聽到這,王勃?dú)獠淮蛞惶巵怼7磫柕溃?里邊是誰在此大宴賓客?敢如此霸道!"
沒成想,侍衛(wèi)根本不搭理他,真是瞧不起人。
旁邊一老頭好心告訴他,里邊是洪州都督閻伯嶼在設(shè)宴。
王勃一聽,喜出望外,對看大門的說:“閻都督是我的老朋友,你們快去通報,就說昔日好友前來祝賀”
此時正在開宴會,閻都督一一問好寒暄,便讓大家伙就坐。正在這時候侍衛(wèi)稟報:“閣下有一個人,自稱是您的好友,前來祝賀。”
閻都督雖然很疑惑,但今天是開心的日子,就讓王勃進(jìn)來了。
經(jīng)過一番努力,王勃成功進(jìn)入了滕王閣,佩玉鳴鸞,映入眼簾。一下子就被這宏偉建筑震驚了王勃找到一處正中間的位置,席地而坐,此間無話。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閻都督起身向王勃致謝。
閻都督問道:“閣下是?”
王勃拱手道:“在下龍門王子安”
此話一出,滿座皆驚。眾人都只聞其名,未見其人。哪成想在此處相見。按照王勃的人氣,怎么著也是天王級別的存在。文人雅士無不想與子安相識。
閻都督一聽他是王勃,便心有余悸,害怕今天讓他搶了女婿的風(fēng)頭。心里面后悔,不該讓他進(jìn)來,可已經(jīng)成了事實(shí),不好反悔。
心里又想:“今天我女婿有備而來,事先準(zhǔn)備好了文章,女婿穩(wěn)操勝券。你王勃再牛,難道能當(dāng)場作賦?再者說,王勃乃當(dāng)今天下第一才子,讓我女婿贏了他,豈不錦上添花。”
閻都督說:“原來是王公子,久仰久仰,有失遠(yuǎn)迎,失敬失敬。今天是重陽節(jié),是本官修繕滕王閣順利完工的日子,能有幸王公子大駕光臨,著實(shí)蓬蓽生輝。”
王勃隨道:“豈敢豈敢,還望都督見諒勃不請自來。”
閻都督道:“哪里哪里,既已到來,應(yīng)吃好喝好。今滕王閣新修,屬實(shí)需要一位文人才子來紀(jì)念,還是王公子的才學(xué)才配的上這寶閣”
王勃道:“都督過譽(yù),那勃先小酌三杯,就再提賦不遲!”
閻都督一看,王勃這時候還在喝酒,恐怕他想出文章來,抓緊命人筆墨紙硯伺候。
再看王勃,一手端著酒杯,一手執(zhí)筆,絲毫不謙讓,這讓閻都督有些生氣,隨即借口酒醉,進(jìn)屋生悶氣。
閻都督和吳子章在里邊商量怎么辦,又聽著外邊時不時的議論紛紛,便喊隨從,讓隨從去看著王勃寫的內(nèi)容,隨即進(jìn)來背與他聽。
只見王勃揮毫起名《滕王閣序》,起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隨從馬上進(jìn)來背與閻都督,閻都督一聽,撇嘴一笑,說:“這也不是多么出奇啊!平平常常,看來他只是徒有虛名啊!”
接二連三的,隨從都背給閻都督聽了,閻都督只說:“這些內(nèi)容都是平日里文人墨客門常用的罷了!太老套了。”
再看王勃,依舊平平常常的寫著,不見一絲的緊張。
接著寫出“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隨從背與閻都督聽了,只安慰吳子章:“沒有關(guān)系,這最多和你平起平坐。”
可是等到隨從再次進(jìn)來背出: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閻都督心里驚呼:“真奇才也!”隨即出去親眼看著曠世之作的誕生。
此時的王勃寫到興頭,不由的想起自己的遭遇,心生感慨:“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
想到自己名滿天下,卻一事無成,寫出“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來勉勵自己。
想到無人賞識自己,懷才卻不遇,寫道:“楊意不逢,扶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湊流水以何慚。”
“嗚呼!”王勃喊出了壓抑已久的悲憤。在文章最后的時間,王勃內(nèi)心徹底的釋放了,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他想要的。
《滕王閣序》寫完的消息傳開,滿座嘩然,驚呼王勃才子,“天下第一文人”當(dāng)之無愧!
可一旁的吳子章卻大怒,原因是王勃搶了其風(fēng)頭,譏諷王勃所作《滕王閣序》是偷的。
吳子章說《滕王閣序》原本是自己的作品,王勃把它背下來寫到紙上了。
大家很是吃驚,于是吳子章把整篇文章一字不落的背誦下來,這下誰不不知道是誰寫的了。
再看王勃,處變不驚,提筆揮毫寫下序詩:
? ? ? ? ? ?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 ? ? ? ? ?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 ? ? ? ? ?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 ? ? ? ? ?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寫完了,再看眾人無不稱贊,相信《滕王閣序》就是王勃作的。
眾人齊刷刷的看向吳子章,希望他給出個說法,他卻羞答答的不辭而別了。
王勃的名聲響徹大唐。就連唐高宗讀過《滕王閣序》后也非常的喜歡,每天不看幾遍,心里面難受的要命。
唐高宗有心要召回他。可得知王勃的死訊后,高宗為之前的決定懊悔不已。
王勃寫下的《滕王閣序》,被稱為“天下第一文”。這還不足證明王勃是最有可能超過詩仙李白的才子的話,那下面的就是最有力的證據(jù)了。
665年,這一年皇帝修繕乾陽殿,十四歲王勃向高宗獻(xiàn)上《乾元殿頌》。
“妻管嚴(yán)”的李治讀來驚嘆不已:“這小伙果真是個奇才!奇才啊!”只見詞中歌德頌功,華麗非凡,根本就不信是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所作。
《乾元殿頌》讓王勃名聲大振,成為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首!
《舊唐書》:"六歲解屬文,構(gòu)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六歲作詩寫文,構(gòu)思巧妙,耐人尋味。
九歲時,王勃就讀了顏師古注的《漢書》,還指出了顏師古的著作錯誤地方,并撰寫了《指瑕》十卷,可見少年時代的王勃就已經(jīng)超越同齡人一大截子了。
十歲時,王勃飽覽詩書。到十四歲時,王勃精通各種學(xué)識,常常游歷四方,尋師訪友。果真是英雄出少年!
人生有四大喜,一曰:“久旱逢甘露”;二曰:“他鄉(xiāng)遇故知”;三曰:“洞房花燭夜”;四曰:“金榜題名時”。
666年,這一年王勃讓眾多網(wǎng)友驚呼“666”,此時年僅16歲的少年竟然當(dāng)上了“公務(wù)員”。
這在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成了最年輕的官員。少年時期的李白可沒達(dá)到如此程度。
偉大的毛澤東評價王勃:“這個人高才博學(xué),為文光昌流麗……這個人一生倒霉,到處受懲……”
雖處境困難,但依然積極面對。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這也在激勵著萬千受苦受難的人啊!
小編相信王勃是最有可能超過詩仙李白的才子,只可惜英年早逝,你們覺得呢?
王勃把生命寄托給《滕王閣序》,將在中華乃至世界一直延續(x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