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龍王講故事

《西游記》中,孫悟空第一次撂挑子不干,發生在他剛剛被唐僧救出五行山,手癢打死了六個強盜。唐僧一見死了人,就嘮叨個沒完。猴子那性子,一聽就急,一急就飛到了東海,找這位老鄰居喝茶。

東海龍王知道他已經保了唐僧,卻不敢直言勸他回去。剛好猴子看到墻上掛的“張良拾履”的畫,龍王就借張良的故事,教育了猴子一番。

猴子聽了,似有所悟,就回去繼續保護唐僧了。

猴子那種坐不住的性格,老龍王講故事,卻能把他吸引住。

故事的魔力就在于此,正如我們在行動營寫作,說教性的文章總是讓人感覺枯燥,因為我們都不喜歡聽別人講道理,講規則,但是寓教于故事中,卻能看的津津有味,

就像媽媽想要教育孩子不能撒謊,講道理肯定不行,但是給孩子講“狼來了”,孩子雖然沒見過“狼”為何物,但卻再也不敢撒謊騙媽媽了。

其實龍王的做法,非常符合《讓創意更有黏性》中所講的六個原則,簡單、具體、意外、可信、情感,又是一個小典故。

猴子回去以后一聽唐僧嘮叨就會想飛走,但一飛就能想到老龍王,進而想起張良撿起的鞋,也就會暗暗告訴自己不能這樣。

直到三打白骨精,他都沒有主動離開過唐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