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p-hop是我喜歡的曲風,注意這里是Hip-hop不是嘻哈,我是International的好嗎哈哈!從《中國有嘻哈》到這一季的《中國新說唱》,我一直都有看。熱狗啊岳和潘帥的flow非常經典,而吳亦凡的就比較新比較潮。我展示下剛寫的:
“我的flow代表我的態度,
根本不需要別人的關顧,
我就是我自己的關主,
第一個bar就把全場都hold住!”
Skr!四連押!奈斯不奈斯?
“Homie,keep it real ok?”我是很real的,但我沒有freestyle!這是個激烈的音樂競技類節目,宣揚的是嘻哈精神和文化,像我這樣沒有freestyle的連站的位子都沒有。不過我覺得“flow”這個詞值得研究下。
簡單來說,flow就是一個人說話的風格,是節奏和詞的結合。迷妹們對自己的愛豆非常癡迷時會說“我就喜歡他平時的flow”,就指愛豆平時的話風很討她們喜歡。而對于剛開始接觸嘻哈音樂的人來說是不清楚flow的含義的。
在嘻哈音樂領域,flow不僅僅是說唱時咬文嚼字的方式以及每個音節發音的方式或特點,這里面要處理音節之間的重讀輕讀關系,要處理每個音節與伴奏的關系,更重要是要處理與歌詞意境相配的關系,注重的是要像水流一般流暢,要時快時慢時強時弱,的確是門技術活兒!一段歌詞可以有很多種flow的演唱方式,從發音、斷句、語速、斷拍、拖拍等方面變化就生成不同的flow。而如果把歌詞比作肌肉的話,flow則是將他們支撐起來的骨架。可以說,它就是一首嘻哈音樂的靈魂。
Keep it real
是不是很深奧沒懂?我們看中文解釋。flow的中文解釋是流動、流量、滔滔不絕、漲潮、連貫。關鍵點來了,流量!流量是什么?我查了查,生活中我們常留意到的交通流量、旅客流量,就是單位時間內通過道路的車輛、人員等的數量。還有其他嗎?
首先,流量是一個物理學名詞。從水力學角度講,它是指單位時間內流經封閉管道或明渠有效截面的流體量,例如:管道的流量、河流湖泊的水流量等。其常用單位為每秒立方米。
其次,流量是一個經濟學名詞。在經濟學中,它是指一定時期內發生的某種經濟變量變動的數值。例如: 國內生產總值、投資總額、流動資金增加額等都是流量。與之相對應的是存量,是在某一時點上測度的數值。例如:資產負債表中的期初資產、流動資金、存款等都是存量。存量與流量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再次,流量是一個網絡信息技術名詞。它指在一定時間內打開網站地址的人氣訪問量的指標,就是網站流量;或者是一個數字紀錄,記錄一臺手機上一個網頁所耗的字節數,就是手機數據流量。
拜托!這些都是最傳統的解釋,不流行了好嗎?現在娛樂圈流行用“流量”來形容那些粉絲多、人氣高、影響廣、商業價值大的明星,就是大咖們大V們,他們的流量就是比別人大啊。這里面既有市場層面的客觀描述,又隱含著公眾的文化評價。例如最近也很火的一檔綜藝《我家那小子》里,武藝和陳翔在銀川之行時感慨十年前參加《快樂男聲》時,每次下機來接機的粉絲必定會有幾百人,現在卻基本是0,還要跟別人搶演出機會。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啊,他們是十年前的流量明星,而現在的流量明星是誰?TF BOYS、火箭少女、蔡徐坤,當然還有吳亦凡。
Keep it real
自從互聯網時代裂變式的發展,傳統的東西在不斷受到沖擊,從而催生出更新的、更符合這個時代特點的事物,不能適應的舊事物就會被淘汰掉。我們必須用互聯網思維思考,才有可能逃過一劫,但也不能保證幸免。其實這也基本符合優勝劣汰的規律,也是互聯網時代的生存法則。而“流量”仿佛成了這個時代最根本的計量指標。有時,它就是風口所在,就是潮流指向標,就是通向未來的數字鏈條!我們的生活根本離不開它,它通過手機、Pad等移動端在時刻引導著我們的日常消費、學習、工作等等,這樣一來,它的影響力就隨著互聯網思維的發展慢慢登上了巔峰。
特別對于娛樂圈來說,它帶來的影響更是空前的巨大。我感覺,很久以前流量明星都是憑正真的實力累計過程,慢慢一步一腳印闖出來的。現在的流量明星一夜爆紅的大有人在,光在人設上就夠花功夫了,還要顧及粉絲量、人氣、影響力、商業價值等等,可想而知身上壓力是多么重。那必須的呀游戲規則就是這樣,要維護好“流量”啊,所謂“流量”越大責任越大嘛,習慣了就好咯。但其實“流量”就是把雙刃劍,能把人扶上神壇,一不小心也能把人推向深淵。例如姚笛、白百何、李小璐、PG-one這些明星的例子已經印證了。可想而知“流量”的威力比以前大了多少N倍。
Keep it real
(吳亦凡微博截圖)
前兩晚我跟老婆繼續看這一季《中國新說唱》,她看了兩集就開始吐槽吳亦凡了。
老婆:“這個吳亦凡啊不行,整天黑臉一點笑容沒有,還那么嚴格有必要嗎?”
我:“他上一季就是這樣的啦,裝下酷唄!但去年他還是挺專業的。”
老婆:“我沒看上一季啊。”
很多網友都這樣的疑問:今年吳亦凡怎么了?這小伙變味了啊,上一季給人感覺挺專業的,這一季怎么就變得過分嚴苛了呢?有故意擺弄人設的嫌疑啊,難道是節目組故意安排了人設?會不會跟吳亦凡VS虎撲的事件有關?
吳亦凡VS虎撲事件的導火索是一位虎撲用戶上傳了名為“吳亦凡無修音視頻,你能堅持到幾秒”的帖子,引起了虎撲用戶的群嘲,甚至微博的一些大V也轉發了該視頻。隨后吳亦凡的粉絲入侵虎撲的直男領地控評。對粉絲文化早已心懷不滿的虎撲直男們正面迎戰,剛開始他們只是diss吳亦凡的說唱,后來面對粉絲的控評升級,他們認為受到了侵犯,態度更加強硬地diss吳亦凡,部分用戶甚至發了侮辱女性粉絲的帖子。7月25日下午,吳亦凡親自發微博撕虎撲,在微博上公開質疑虎撲抹黑并聲稱會發布《diss track》;7月30日他發布了《diss track》,事件白熱化。《中國新說唱》的成績本來就不如人意,自己還遭遇虎撲群嘲,加上護粉心切,想必這些原因導致了吳亦凡的情緒發作啊。
看吧,“流量”的威力可見一斑了吧!我來分析一下可能性:一開始,虎撲用戶上傳視頻是為了蹭吳亦凡和《中國新說唱》的“流量”,效果有了,得到了虎撲直男們的“流量”支持;吳亦凡的粉絲看不慣要維護愛豆,召集大“流量”反擊,然后引起了虎撲直男們的更大“流量”的diss;吳亦凡為了維護“流量”公開質疑虎撲并發《diss track》,從而《中國新說唱》的“流量”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全過程都是“流量”在起關鍵作用,環環緊扣,威力無法衡量。不過說真的,我個人覺得《diss track》還挺好聽的,歌詞有侵略性,flow也有技術,跟track配合很好,比之前很多混音的要好,看來我不太懂潮流哈哈。
Keep it real
(愛奇藝視頻截圖)
無論如何事件告一段落了。見識到“流量”威力后千萬別怕了它。為什么?怕它是因為你沒辦法控制它而已,只能說明你已經受它操控了。如果你有能力控制它呢?甚至讓它成為你的一部分呢?當然我指的不是進入娛樂圈這個染缸里,無論你是哪個行業的,你的生活是怎樣的,都必須學會基本的生存法則:自帶流量!
1.你的絕活就是你的產品、存活的根本。
關鍵點在于需要發現你的專長和優勢,并不斷磨練它們,最終成為你的絕活,這是你自帶流量的根基。從商業角度來講,你的絕活就是核心的產品價值,如果你自身沒有始終會讓人覺得你太虛了。不管你是哪一個行業的,也不管你是誰,如果你想在這個行業里面脫穎而出,沒有自己的努力、沒有三五年的專業技能的積累是不可能被發現出來。那些靠自己的努力,沉淀下來的人,無論在生活中、職場上他們的人氣也能不斷的往上沖,到最后會得到行家的賞識,事業會越來越好。
2通過跨界交流實踐學習更多技能,提高產品附加值。
除了磨練自身的絕活,通過不斷跨界學習實踐其他技能,在知識碰撞中發現自身更多可能性,不斷提升其他技能的附加值最大化。在商界,不管你是什么流派、你有什么系統,其實賣一個核心就是產品。產品的總體價值越大,越有競爭優勢。靠做好營銷就能賺錢是片面的,脫離了你的產品,是沒有辦法做得更大的。我們自身也是一樣,除了絕活還要有更多技能,要知道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才是出路。
3. 擁有持續輸出價值的能力,通過個人品牌,自我營銷獲取流量。
邊做自身價值的積累,邊樹立個人品牌,邊持續輸出價值獲取流量。注意這是個良性循環,獲取的流量會幫助自身價值的不斷積累,從而個人品牌壯大,助力于持續輸出。但如果自身價值有積累,卻沒有持續輸出價值的能力,就只剩下極端的多層分銷的路可走了。這種持續輸出的能力,是自我銷售獲取流量的基礎工程。例如寫文案是一種能力,如果沒有堅持去寫,最后沒有辦法形成一種公信力,不管你的寫作水平再好,最后還是留不住讀者。
只有把絕活做到了極致,掌握更多技能,持續輸出,才有機會成為自帶流量的大咖大V,才能像吳亦凡一樣不怕被diss。《diss track》片頭有這么幾句話,毫無疑問是針對虎撲網友:“這次沒有autotune,別跟我說什么電音,明明什么都不懂,百萬混音?這歌沒混,直接發!說我不會說唱的,只是不懂說唱文化的多樣。現在給你們來點簡單的歌詞和flow。該說該罵的,給了你們充裕的時間,雖然你們人多,但我從來沒在怕的。根本不是一個level!”這就是自帶流量大咖的底氣和能量。熱狗哥也說了:“你們城里人真會玩啊!”城里人就要會玩嘛,你居然有diss吳亦凡?你有freestyle嗎?Skr!
Keep it real
歡迎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