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伊始,教育界就有了一件大事——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義務教育語文、數學、化學學科教學)》,這意味著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教學能力如何衡量和培訓終于有了標準。但正如《中國教育報》撰文中指出“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培訓力度,教師培訓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但也存在著針對性不強、內容泛化、方式單一等問題,進一步增強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面提升教師培訓工作質量的重要任務。”標準的發布為教師培訓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從各地反饋的信息,可以看到目前教師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不強,教師普遍存在對培訓的厭倦情緒,網絡培訓缺乏面對面的輔導和管理,低效培訓、甚至是無效培訓的負面影響等。"
這是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教授黎加厚在其博文《迎接“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中提出上述論點,盡管自文章發布的2015年12月至今已有兩整年余,黎加厚教授的提問依舊振聾發聵:迎接移動互聯時代的教學方式變革,我們的老師做好準備了嗎?
教育信息化2.0: 推動信息技術和教育實踐的深度融合
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在《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變革》的主題演講中談到“教育信息化2.0”行動,回顧了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取得巨大成就、成效總體超出預期的秘訣,“一個核心理念”是推動信息技術和教育實踐的深度融合,“兩個基本方針”是“從應用切入深度融合”和“機制創新”,調動全社會力量特別是產業界力量,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
“教育信息化2.0”需要有如下“三個轉變”:
一是從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
二是從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術素養轉變,也就是說,要從小培養;
三是要從應用融合發展,向創新融合發展轉變,構建“互聯網+”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而正如《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所提出的工作目標,“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于奉獻、扎根鄉村的教師隊伍,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師資保障。”如何以教育信息化推動鄉村教育現代化,如何全面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尤其是信息技術能力以破解鄉村優質教學資源不足的難題,成為我們共同思索的問題。
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簡稱“青椒計劃”)由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北京師范大學、滬江“互+計劃”等30多家教育類公益組織、教育類企業、高校及學術研究機構聯合發起,針對鄉村青年教師目前面臨的問題和鄉村教育公益領域的現狀,借鑒國際上“集合影響力”的理念,共同解決鄉村青年教師在工作、生活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和挑戰、提升教學質量,穩定教師隊伍,促進鄉村教育的發展。
以創新融合為導向,以“開放、協作、共享”的精神聚合政府、企業、社會的資源,致力于提升鄉村教師信息技術素養,搭建“互聯網+”鄉村教師的社群學習平臺,青椒計劃擁有低成本、規模化、持續性的顯著特點。若以“教育信息化2.0”的定位而言,“互聯網+教師培訓”正在實現由1.0時代“實現在線直播功能的數字教室”向2.0時代“開放式、扁平化、交互化的虛擬社群”轉型,“青椒計劃”即是后者,以教育的技術鏈接教育的人。因此,課程內容將不再是特定的目標學習人群可獲得的,而是更廣泛的共享的“大資源”模式,感謝北京師范大學與其教授團隊,基礎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推動了“青椒計劃”各單位的創新融合、共洽共榮,“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社群化學習模式因此擁有了成型的前提條件。
依教育部、財政部設立的專項經費,網絡研修經費標準為3元/人/學時。若我們將教師培訓的成本延伸至在實地開展培訓時,除網絡研修的費用支出外,直接發生的各項費用支出包括食宿費、專家費、教學資源費、場地設備費等,尤其教學資源費包括文本課程資源開發費用、教學課程資源開發培訓(如多媒體課件設計等)、教學培訓資源費用(培訓資源光盤刻錄費用、存儲教學培訓資源的電子存儲介質購置費用等)等。從這點來看,青椒計劃是“節儉式創新”的典型案例。
“節儉式創新”(frugal innovation)是面對資源約束或資源使用能力限制,用更少的資源為更多人做更多事的一種創新理念。在我認為,“節儉式創新”于青椒計劃的應用很契合杜占元部長提煉的“兩個基本方針”,因為有了“機制創新”(即如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為代表的公益界、北京師范大學為代表的教育界、滬江為代表的企業界的平等跨界協作)青椒計劃具備了“教育創新”的條件,又因為“從應用切入深入融合”為“鄉村教師持續成長”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繼而在問題探索解決過程中發掘出的優勢——“節儉式”,即低成本性,同樣被發掘出的還有高互動性、強關聯性等等。
青椒計劃是由各聯合發起單位共商共建的,因而得以形成集合影響力支持鄉村青年教師成長:
北京師范大學作為課程提供方,針對鄉村青年教師的特點,為青椒計劃設計兼具專業性與適應性的課程體系,由朱旭東教授、鄭新蓉教授、石中英教授等教育學部教授團隊與《中國教育報》高靚老師、中華女子學院張潔老師等特邀專家團隊聯袂為鄉村青年教師主講授課;
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作為資源發起方,鏈接教育界、企業界、公益界的力量,聯動各地教育部門組織區域鄉村青年教師加入計劃、參與課程,實現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并成立秘書處;
滬江教育 互+計劃 作為平臺運營方,企業以實時教育互動軟件CCtalk作為技術支持平臺,使所有鄉村青年教師均可“隨時、隨地、反復、免費”地對課程內容進行學習,互+計劃 團隊承擔活動策劃與學員運營,構建教師社群化成長共同體,激發鄉村教師成長內驅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弘慧基金會、洋蔥數學、愛學堂、三三得玖等作為聯合發起單位,參與將青椒計劃推薦至合作區縣,各單位公益性地提供內容、技術、平臺等資源,協力共建資源整合,支持鄉村青年教師成長。
截止十二月,青椒計劃覆蓋全國18個省級行政區域22804位教師,其中包括63個區縣教育局、3491個學校。在各聯合發起單位的系統策劃下,累計共進行30講正式課程,超過2100分鐘的課程時長(相當于47節課時),平均每次課程實時在線11,000位參訓教師,累計25萬人次參與課程,滬江社團、簡書、美篇的社群發帖瀏覽過百萬。
以 “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創新課程學習機制
2016年6月,教育部正式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通知,高度重視國家實施“互聯網+”戰略的歷史機遇,其指導思想強調:以“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為發展方向,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形成與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作用。
青椒計劃初步定為三年,旨在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為老少邊窮地區新入職的青年教師、特崗教師、師范生定崗教師以及有需求的鄉村青年教師提供一條廣闊的成長道路,為教育精準扶貧、青年教師成長、鄉村教育底部攻堅提供大規模、低成本、高效能的解決方案。首批參與區縣由各教育局整體報名,納入教育局教師繼續教育工作計劃并指定專人負責,這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提供了機制保障。
互聯網促進了信息傳遞的扁平化。青椒計劃建立區域聯絡微信群,成員包括各區縣教育局的聯系人、各公益組織的聯系人等,無論是秘書處發布課程通知,還是各區縣反饋優秀作品,所有信息保持即時暢通;由各教育局聯系人牽頭,各區縣建有此次參訓教師的微信聯絡群,無論教育局領導還是偏遠鄉村教學點的新教師,都在群中實現零距離交流,實現溝通扁平化。區別于逐級通知的線性溝通模型,青椒計劃形成了“秘書處—教育局—新教師”的閉環溝通系統。
在以往的培訓中,受限于場地、經費等實際因素,往往首先對參訓教師數量有數量指標,由各省市向下轄地區逐級分配,而恰恰對于剛剛步入教師崗位的鄉村青年教師而言,對例如“國培計劃”這樣高標準、高質量的教師培訓項目有迫切的需求,并且繼續教育意愿強烈。因此在項目設計伊始,青椒計劃即以“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定位教師培訓模式,利用互聯網的普惠性,面向所有區縣教育局開放報名、面向所有教師開放學習資源,每一節課程均可隨時反復重播并分享,讓更多教師時時可學習、溫故而知新。
以“社群化學習模式”創新項目運營體系
互聯網教育有四個典型特征:大規模復雜交互、低門檻隨時隨地學習、高度重視用戶體驗、社群化學習,青椒計劃以“聽課互動、課后分享、敘事寫作、形成社群、自我成長”為社群運營模型,以月度社群活動系統地串聯教師培訓課程,最終驅動教師的自我成長能力。
課程直播:由北京師范大學助教團隊與互+計劃團隊分別與授課導師進行先期測試,確保課件、網絡等均無問題。正式課程時間為每周三、周六19:00-20:00,重播時間為每周四、周一14:00-15:00,因新疆和田地區存在兩小時的時差,故每次直播課程后21:00-22:00將再次直播。
為了讓更多鄉村教師習慣網絡社群化學習的氛圍,而非僅僅以“旁觀者”參與直播,每次課程均安排課前30分鐘暖場直播(表揚優秀教師、分享作品展示、講解社群活動、介紹授課導師等)、課后30分鐘散場直播(與授課導師的答疑互動、分享社群活動、預告下一節課程等),與教師的持續互動促進了鄉村青年教師與此次計劃的溫度,建立了信任,彼此更好地融入了社群中。
社群活動:截止目前,“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共策劃四次月度社群活動,分別為鼓勵鄉村青年教師以“九宮格繪圖”與文字,分享自己選擇鄉村教師這個職業的“我為何而來”的“九宮格教育故事大賽”;基于聞琪老師《聊聊板書那些事兒》課程內容,鼓勵鄉村青年教師分別在不同的學科“尋找最美板書”,走出自己的班級與更多人分享;鄉村孩子通過“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堂”擁有了藝術課程,更多鄉村教師可以將網絡雙師課堂帶給自己的學校,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同聽一節課,共繪一幅畫”,邁出改變鄉村教育的第一步;藍絲帶寓意感恩,數千位鄉村青年教師們紛紛設計感恩班會——“感恩藍絲帶,你會送給誰”,由教師影響更多學生,數萬名孩子參與至“藍絲帶感恩班會”向自己最親愛的人送上最溫暖的感謝與祝福。
累計瀏覽253,000次,回復28,000條;課后主題分享交流累計瀏覽119,000次,回復22,000條;教師自主發帖分享102,000條;由教師的內心自我表達,到教學技能提升,再到為學校帶來豐富課程資源的方式,然后為數萬鄉村孩子設計班會、學會感恩,四次活動創造一個逾萬人的無邊界的教師社群,更是為鄉村學校的改變提供路徑,讓更多孩子受益!
數據反饋:由互+計劃項目團隊負責數據處理與分析,統計包括學習考勤、作業反饋、故事分享三個指標,并分別根據每個區縣的參與情況,制作針對性的分析報告,以更好地對接教育主管部門提升教師學習效率。
再次回到文首黎加厚教授的博文,“未來開展‘準備迎接互聯網+的教師’培訓,是互聯網+在教育領域落地的重中之重,要在過去已經開展的提升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基礎上,需要下大力氣研究提高教師培訓效率和質量的新路徑、新內容、新策略、新模式。”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以面向鄉村教師持續教育的“互聯網+”創新路徑,已然成為黎加厚教授兩年前論述的“未來”:“從校長和教師的‘互聯網+’培訓開始,‘互聯網+教育’的整體設計,要從主要考慮‘物’的層面,深入到考慮‘人’的發展主線上來。”
通過有溫度的運營實現“用教育的技術鏈接教育的人”,使軟件從傳統遠程教育的工具化屬性改變為互聯網學習的社群化屬性,培養教師網絡學習習慣,讓教師在虛擬的社群空間里找到共同成長的歸屬感。
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袁振國在《教師培訓的歷史轉型》中提出“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從各個方面改變著學習和教育的面貌,有效提高著教育的效能。從我們現在了解到的信息來看,教師最活躍的領域是在他的網絡社區空間。這個空間,是一個人人可以發言、沒有等級、沒有高下、不分學術資歷的區域,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地方。充分發揮互動社區的功能,可能是教師培訓最值得利用的一個空間。”
2017年九月,跨越著八千公里的距離,遠在華沙的國務院參事湯敏博士說:“通過互聯網共享,可以便捷地把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貧困地區去。現在我就用網絡在波蘭的街頭跟大家直播,如果這樣的課都可以上,那鄉村需要的課程還有什么不能連接的呢?”青椒計劃用移動化的學習方式,組建學習社群,轉變鄉村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升信息化素養、激發教師成長內驅力,為鄉村教師成長搭建平臺,讓鄉村教師成為鄉村教育的推動者、變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