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理論叫“短板效應”,或者叫“木桶理論”,它指的是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它的短板。但是有人不服,又提出了“長板理論”,它表示的是一個人不要總是重視自己的短處,而要集中精力提高自己的優勢才能。這兩種理論眾說紛紜,各有道理:
首先來看短板理論。這里就用高考分數為例好了,在高考中,如果你英語不能及格,即使你其他科目都可以考滿分,你仍然不能上清華北大這樣的頂尖名校,這是短板理論。要注意到的是,這個木桶的板的長度全部是由你的分數決定的,也就是說,你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你決定了所有板的長度。所以當你的某一塊板特別短的時候,短板理論就很有說服力了。
我們再轉換一個角度,跳到職場里。你的位置現在從學生變成了程序員,假設你性格不太合群,于是你花費很多精力來試圖融入其他集體。這時老板可能就會對你說,別花那么多精力去搞社交,多敲代碼,把精力花在本職工作上。這就是所說的長板理論了。
在職場里的長板理論是相對于項目而言的,而學校里的短板理論是相對于你而言的。
因此,長板理論和短板理論其實是一個理論,區別在于看待問題的角度。
在公司,在社會這樣一個復雜的,多人合作的場景中,我們當然要重視自己的長板,讓自己這塊板在和他人協作的整個木桶里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然,我不是說不重視自己的短板,只是想說,正常人都會存在或多或少但不致命的短板,而如果要想不可替代,就要在個人的長板,也就是核心競爭力上發力了。
要提高核心競爭力的不二法門就是學習。
學習體驗是經歷一段旅程。起點是學習者現在的位置。終點是他們在學習上的成功。
學習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讓學習者獲取一堆知識,更是讓他們獲得充分運用這些知識,提高自身能力,以便做到那些在學習前無法做到的事情。
差距:就是起點和終點的距離。
知識差距: ?信息是學習者能夠有效執行的必備條件。擁有信息本身并不能完成任何事情,只有當學習者使用這些信息去做某些事情,才能使信息本身具有意義。知識差距在于是否能夠了解、掌握、儲存,并有效地利用信息。
技能差距: 具備技能與掌握知識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 通過不斷的練習以達到熟悉的程度。 如何判斷問題是否屬于技 能?你只要問一個問題:不通過訓練就可以成為專家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學習者的差距就與技能無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就知道要解決的應該是技能問題。
動機差距:知道如何去做卻選擇不做,就是動機差距。原因:并沒有真正認同其學習的結果或目標/認為學習目標沒有什么意義/由于焦慮或對變化的憂慮/心煩意亂或分心/不想努力/缺乏引導自身成功的規劃。
習慣差距:多數人的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是由習慣支配的,當人們兼有知識、技能和動機,因為習慣的存在仍會有差距。
環境差距:如果你希望一個人改變自身的行為,那其中的過程能夠支持他自身的改變嗎? 當學習者回到他們自己的工作環境,是否也能夠得到相應的支持,如學習內容,參考資料和輔助工具?他們是否有所需要的相關資源以及技術?人們是否能夠從改變中得到相應的鼓勵和獎勵?改變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強嗎?
溝通差距:有時候,人們不去做并不是缺乏知識,而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和指示。這并不是學習上的問題,而是溝通不良的問題。任何情況下都可能發生,有時候人們進行溝通但無法準確地傳達,大家不清楚目的地,就會去往錯誤的方向。或者有時候,人們進行了溝通并理解了大家的方向,但是仍然不能充分地交流信息。
以下提問將有助于我們識別差距:
一、知識差距:
1.學習者達到成功前需要什么樣的信息?
2.學習旅程中學習者需要什么?
3.對于學習者何種方式的支持將會是最好的?
二、技能差距:
4.什么將是學習者需要練習以達到熟悉掌握的?
5.學習者的實踐機會在哪里?
三、動機差距:
6.學習者面對變化的態度是怎么樣的?
7.他們是否會產生變化的知識進行排斥?
四、習慣差距:
8.所有非與生俱來的行為都是習慣么?
9.有沒有未經學習就已經形成的習慣呢?
五、環境差距:
10.環境中是什么阻止學習者達到成功?
11.需要什么以支持學習者達到成功?
六、溝通差距:
12.目標是否清晰地得到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