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有好事者在為商業風云人物們撰刻“墓碑”上的銘記,核心想說的是如果人不在了,希望被大家用怎樣的印記來回憶,或者說這個人值得被記住留下的“遺產”是什么。我挑了6個自己比較喜歡的,最喜歡的是“羅永浩”(我在想要不買個新款手機支持一下這個“破壞者”)最佩服的是“李嘉誠”(真是一個由商入道的都市修行者好期待他能寫一本“商道”)。
前段時間和時趣的銳總聊天,他說在湖畔大學上課學到的有一個東西覺得很好:終局思維。他解釋說做業務要看到未來這個事情可能出現的最終格局是怎樣的,然后由此終局來倒逼出現在的業務布局。我理解就是這個業務的“墓志銘”該咋寫:用平臺整合成生態然后不斷演進無休無止與天地壽普天同慶/小而美工匠技藝的傳承極致精神的家園/不停地適應變化組織迭代直到倒在下一個時代量子躍遷的臺階下…
個人的墓志銘就是個人的終局思維,我們可以假想一下,到了生命的最后,我們希望這一生用什么方式被什么人記住了什么?白馬過隙時光流逝,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不過如此,有了對生命隨時可能被無常帶走的敬畏,有了對人生終局思維的洞悉和指引,也許我們在當下就能更能獲得幸福,這是人生的指南針。
2014年4月30日早上,柳總聽到自己得癌癥的消息后很鎮定,他回憶說:為什么能這么鎮定呢?之前我們到牛根生那里做理事互訪,做了一個游戲,給每個人一張紙,假設飛機引擎壞了,要失事了,可以留下一段遺囑,或者想說的話,我當時很認真的想了半天,想了一段話。后來真碰到這事,這也是我能如此坦然的一個原因,當時我寫的是:我覺得我這輩子很幸福,40歲時候能趕上改革開放能讓我辦公司,假如當時我不是40歲,而是50歲,那就什么都玩不成了,而當時40歲趕上了改革開放,能做事情的年齡,事情做的也不錯,家里對我也不錯,同事也不錯,朋友也很多,這輩子值了。人生無非就是匆匆過客,活多長都是活,酸甜苦辣都嘗過,覺得很幸福了。
?這輩子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