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得一收藏家贈送珍貴陳年普洱茶膏若干,外形為小方塊,包著金箔紙,打開來看,顏色漆黑。我很好奇,這可以喝嗎?藏家將茶膏放入茶盅內,沖入開水。我凝神靜看,只見茶膏在杯子里緩緩暈散融化,周圍呈現出一幅如水墨畫般的暈染圖案來,充滿動感和靈性。茶湯顏色慢慢變深,最后像寶石紅色,喝的時候口感醇香綿滑,茶湯通透,不留任何雜質,喝完后一下午喉嚨都很滋潤甘甜。據藏家介紹,茶膏是茶中黃金,陳年茶膏可以當藥,其制作工藝復雜,工序繁多,50斤普洱茶,才能熬制一斤的茶膏,而且需要花費半年多的時間。能喝到陳年茶膏,我也算是有福的人了。
出于好奇,我探究了一下茶膏的歷史。中國歷史上最早發現茶膏的人是唐朝的茶圣陸羽,他是第一個發現茶可以出膏的人。而正式制作普洱茶膏,始于五代十國時期,這時“茶膏”的名字正式出現。據吳任臣《十國春秋》記載,早在南唐閩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貢品茶膏進獻,即“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說明了茶膏數量極少,只有八枚,非常珍貴,而且身份尊貴,是以貢品出現的。
到了宋代,茶膏得到了歷史性的發展,開始出現了對茶膏制作工藝的描述和記載,并且把茶膏作為獨立的茶品納入茶品名錄,甚至出現了第一個寫茶書的皇帝,也就是那位多才多藝的宋徽宗。他在《大觀茶論》中提出一個通過茶膏鑒別茶的方法:“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斂以實”。意思是茶餅的外表如人的面目,茶餅表面含的膏狀物質,如果較稀的話,會出現很多皺紋。如果表面含的膏狀物質較多、較厚,則膏會粘稠,其表面的紋理不明顯,質地堅實。宋時的茶人已經成功地將茶葉與茶汁分離,又將茶汁還原為另一種稠狀物質,即茶膏。
皇帝朱元璋下詔將所有茶全部改為散形茶,因此茶膏在這個時期不僅沒有得到發展,而且制茶工藝萎縮不振,一直到清朝,才迎來鼎盛期。普洱茶膏第一次出現在清朝的官方文獻里面,并且成為皇權和國禮的象征。清代藥學家趙學敏撰寫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脹受寒,用姜湯發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顙,受熱疼痛,用五分噙口過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乾隆年間普洱茶膏正式定名及工藝確立之始,就以特殊的身份位列茶中珍品。由于宮廷對普洱茶膏選料極精,要求極嚴,因此出品量極低。隨著清朝皇室解體,古法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隨之終止。
看完茶膏的歷史,我對中國古人的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從五代十國距今,茶膏這小小的東西竟然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不僅兼具養生和藥用價值,而且便于攜帶,容易沖泡,從這點上看來,古人的智慧并不亞于我們現代人。廣袤的中國大地,還有很多神奇的事物等待我們去發現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