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271,7-17-2,離婁章句上17-2》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今天是丁酉年甲辰月己巳日,三月十五,2017年4月11日星期三。
? ?上一節講到,淳于髨故意請教"男女授受不親之禮",并以嫂溺援手與否的問題問難孟子,孟子提出“既要守禮也要行權”的理論,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不斷調整歸正,反對搞教條。
? ?于是,淳于髡提出要求說,當今世界,列國紛爭,生民憔悴,就跟溺于水一樣,您擁有視天下為一家的胸懷,也應當挺身而出拯救天下,如今,您卻守著"合則行,不合則止"的理念,不肯委屈自己,以道自重,不見諸侯,這是為什么呢?
? ?孟子說,您錯了,錯在把天下看成一個名詞一樣這么簡單,實際上,天下涵蓋的范圍極其廣泛,陷溺之患也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問題而已,如果想要實現撥亂反正濟世安民的理想目標,一定要用堯舜周武的王道方法,絕不是憑借一身的力量可以實現。只有以道自重,然后方能有所作為,您讓我放下前提原則,只管挺身入局,這么做是枉道求合,枉道求合猶如釜底抽薪自斷根底,王什么道呢!這就好像廢掉了救援工具一樣,難道讓我空手去救援嗎?天下之溺,不是靠空手可以拯救的,當然就不容我放棄原則,干出枉道求合的事。
? ?張居正先生講解說,這就是孟子先生所講的“經權之辨”,既不可潔身以為高,也不容枉道以求合,經與權,自當有分辨能力。后世的人,以反經合道為權,那是違反原則,滿足自欲的人,違背了孟子之訓。
? ?這道理,聽著好懂,做起來絕不簡單。做到“合則行,不合則止”,除非立志篤行,實修戒慎恐懼至誠無息之功,一個個臨事的時候,一件件取舍的結果,一一體會過來。空說無益,都在篤實之中。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
《孟子與離婁》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