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上邏輯課。邏輯課的一大特點是:新概念、新符號多,課堂容量大,干貨不少。這兩次的課是老師的研究生代課的,主要的內容是邏輯的判斷,講了全稱肯定等內容。在使用onenote整理筆記的時候,我發現,這些內容可以濃縮在一張圖內。第二次上課前,我又通過一些丟節操的記憶方法在10s內背出了這張圖上的所有內容,在上課講解習題的過程中通過回答問題進一步鞏固,順利進入節奏。
這次經驗讓我回想起上個學期學習現代漢語語音部分的時候, ?書本上有元音舌位圖以及輔音圖,同樣是要求背誦的。因為上課要抽背、考試要考,所以大家每次復習都對著那張圖背得津(tong)津(ku)有(bu)味(kan)。我的一個同學采取的是這樣的方法:她是一個字母一個字母背的,比如b是雙唇不送氣清輔音,p是雙唇送氣清輔音(慚愧,更多的我已經想不起來),幾十個字母一個一個過了一輪又一輪,純粹靠語感過關。
而我自己也沒有另外想出新方法,只是根據書上給的框架微調了一下就開工了。我發現,這張圖的結構類似于一個坐標系(如果可以查到原圖的話,可以發現它更像一個表格),要準確描述一個輔音字母,必須有三個要素:舌位、送氣與否、清濁。如果將它們各看作一條線,那么三線交叉的那個點就是要描述的輔音字母。通過這樣的思路,在我眼里,那些字母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個矩形組成的模塊。為了對付考試,我自然是反復推演過那張圖,寫了多遍,結果成績也不錯,拿了A。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我發現,對于知識基礎來說,有元知識,那么對于解題來說的話就有基礎框架,或者說是分析框架。為了提高解題的效率思索更深層的問題,我認為這些框架是值得熟記于心,甚至在這里我不反對死記硬背。用一種功利的眼光看,這節省時間。
那么如何整理出這樣一套框架來呢?一個很好的方法是嘗試將所有的知識點放在一張圖里面。下面簡要談談我初步構思得出的工作步驟:
第一,打破線性筆記結構。就個人而言,課堂效率好,注意力集中,甚至是對ppt內容進行超前思考的前提之下,我可以邊聽講邊迅速將知識點整理出一個初步的結構來。但是大多數情況下,課堂效率一般,能夠完整地記錄筆記就算萬事大吉的情況下,我會得到一份詳細的卻沒有任何重點的線性筆記。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尋找這一條條筆記之間的邏輯關系,或者是將它們根據某個主題組織在一起,或者是將組織好的模塊根據一條更為提綱挈領的總原則重新排列順序。
第二,尋找一個現有的圖形,它特征明顯、簡潔并能反應你在第一步組織好的模塊。這里又分兩種情況。第一個是已經有了圖形了,比如邏輯判斷的類型是一個六邊形,具有中軸線是矛盾關系、上面是上反對關系、下面是下反對關系、順流而下是蘊含關系以及逆流而上是反蘊涵關系這些非常直觀的特點。那么,直接拿來用就是了!第二個就需要自己構造了。舉一個最近才學習的例子:如何(系統根據文學史教材及上課補充內容)分析紅與黑這部小說?我是這么做的:
因為我讀過小說,對情節有印象,所以我腦海中第一個浮現出的是于連(他可以是一個火柴人)一邊穿著拿破侖的紅色軍裝(形象可以參照英國女王的衛隊那種),一邊穿著黑色的教袍。看著這張圖,我就會自然想去分析,這紅色和黑色到底是什么意思,由不同的理解我又可以得出這部小說是什么類型的,是成長小說,政治小說還是愛情小說?從政治小說我又可以回想起司湯達給這部小說起的副標題——1830年紀事。這里又可以獲得什么信息呢?這提醒我們這是一部現實主義名著,它的來源是司湯達故鄉發生的一場真實的桃色案件,同時也反映了1830年波旁王朝復辟之后法國歷史的風云變幻。那么現實主義作品的總的藝術特征又是什么呢?……在這里我不多做展開。
總之,這張圖上的每一個要素都是框架記憶所要使用的鉤子,大鉤子上掛著小鉤子,一個接著一個。但是也要注意,每一個“鉤子串”上所掛的鉤子的數量不能太多,否則會使得要采用的知識點放在非常里面的位置難以取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通常會在構圖的時候采用另一種框架去輔助記憶。比如剛才所說的于連形象和現實主義作品藝術特色這兩個框架。這樣做的一個好處就是教材上所出現的基礎知識框架在分析每一個具體二級目錄的時候都會被使用,甚至是反復使用,如此便可從主動運用的過程中達到非常熟練的地步。唯手熟爾大概說的就是這個吧。
以上,有些同學可能會問這樣做的意義何在。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大多數同學在復習時候的場景——他們拿著自己未經處理過信息的筆記本,一條一條地看、一條一條地背誦,說不定還能回想起當時課堂上的笑點,然后再接著一條一條地背誦……在熬夜反復以上過程之后,腦子脹脹的,感覺充滿了知識,走上考場之后發現無卵用。
出現什么問題了呢?撇開時間管理等復雜因素,光看筆記這點,線性筆記的優點是如實還原記錄筆記的順序,但是隨之而來會產生兩個致命缺點:要么是緊密黏在一起,只有背出第一條,才能背到下面一條,如果第一條背不出,那么陣亡,就像背絕句律詩之類的一樣;要么是散亂無章,考試的時候根本無法提取有效信息,更不用說是從不同的模塊里抽出一條來重新組合答案這種題目了。
在分析完誤區之后切入正題:組圖法到底有什么用?
第一從記憶本身來說,一張圖的記憶負擔大大小于幾十條缺乏邏輯關聯的線性筆記。組成鉤子的是一個個有邏輯關系的關鍵詞而非一個個句子,這也減少了記憶的難度。而且這張圖是形象的、被人為創造了視覺刺激的,所以記憶的效果也比白紙黑字要強得多。
第二從知識獲得的順序來說,它表現了注重框架和元知識的思維。通過打破線性筆記的單一順序,深挖邏輯,最終抽象出的框架比直接從教科書上給你一個讓你死記硬背要來的有效得多。因為這是你自己推導組合的,盡管不是最完美的,但這一定是你自己的。也就是說,抽象框架的過程也是知識內化的過程。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傻傻背書到天明了!
說到這里,一切都是我個人經驗的總結而已。學習的個性化太強,絕不保證對任何人都有效。更何況,這些都是建立在扎扎實實的閱讀、上課并完成筆記的基礎上的。說到底,筆記方法、記憶方法只是一種術,而不是學習之道。想要真正學好,要糾結的恐怕不是這些淺層的技能,而是如何挖掘自己對學習的熱情并付出實踐的“元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