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
反常識:
知識不需要完全確定后才是有用的——即便某些知識不能預測個體的具體統計情況,但如果能對群體的總體趨勢有預測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印象:
對群體的預測可以稱作是統計預測,這指的是依據統計資料中得出的群體趨勢所作的預測,針對凡是具有某種特征的所有個體,做出相同的預測。白了,就是我們要相信大樣本的力量。比如說吸煙有害健康,這算是一個統計預測,因為吸煙更容易使人們患上癌癥,即使可能你的爺爺長期吸煙,依然身體硬朗,但這種個案不足以成為你忽視概率,相信自己能僥幸逃脫的依據。
人類很多時候,存在很強的僥幸心理,這根本的原因是他們不愿意承認或者接受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犯錯誤。我們習慣試圖對每一個不同尋常的事件做出獨特解釋,一旦個案的例子被自己“合理的解釋了”,便認為這便是事實,這樣往往是喪失了對更多平常事件的預測能力。
過分關注個人具體的案例,企圖追尋其中隱含的必然性,好滿足人類的控制欲,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思維誤區。偶然發生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這其中的因素綜合又復雜,但這并不會影響這事物的普遍一般特征,在做決策和預測和,必須要“接受錯誤以減少錯誤”,千萬不要對統計資料置之不理,因為錯誤和不確定性將始終存在。
例子:
馬路上那些開車發短信,打手機的司機總是認為“我和別人不一樣,我駕車很安全”。問題是85%的人都認為“自己的駕車技術比一般駕車者高明”,這顯然是很荒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