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伊路風凡
前些天,下班等公交,拍下了眼前的風景。閩南特色的紅房子,這座古老的小城。此情此景讓我發了這句話“你是否已經融入了這座城”到朋友圈。
? ? ? 一下很多朋友評論。有人打趣的調侃著這幾天酷熱的天氣,表示已融化;有人埋怨著房價太高融入不了;有人表示已融入了這座城;有個土生土長的本地大姐姐說出生就必須融入;有一位長者客戶熱烈歡迎我融入這座城。是的,來這座城掐指一算盡快要10年了,融入了么?
? ? ? ? 2010年,幸運的高考達到了二本的分數線,對學習一路也沒有太大得目標,高中三年成績時好時壞,原本只有本科期望的自己,高考結束一直搜索著心儀的專科學校,不想最后竟達到了本科,志愿得重新選擇。當時就堅持兩個目標,一出省二不要被擠掉咯,所以前兩個學校都選得外省,稀里糊涂把這座小城~泉州定了第一志愿,其實當時只隱約記得歷史書上說這里好像是什么最大港口,然后一無所知,連方位都不知道,竟還拿起地圖查找。最終,2010年我就來到了這座小城開始了,學習生涯。
? ? ? 第一次,出遠門離開父母,父親親自送我過來,一起坐著15/6個小時得火車況且的抵達這座小城。一切都讓我好奇又忐忑。那時走之前發在扣扣空間得語句是“疾遲的列車,飛逝的窗景,遠離的家鄉,追夢的方向…”,那時,也算是有夢想的少年了。
? ? ? 下火車。第一印象,破破舊舊的火車站,然后按照網上查找的路線,跟著父親坐著公交去自己向往的學府。臺風剛剛過境的小城一片狼藉,而學校剛好又在新開發的城區,一切都還在有待開發的境地,父親一路以為我們是去了小城鎮。就這樣,在父親的陪伴下,來到了這座小城。
? ? ? 大學四年,因為宿舍沒有一個本地的學生,四年來全宿舍基本都對本地人情世態接觸的很少。記得第一次我們幾個要去市區逛街,上了一輛破破的公交,阿姨穿梭在人群里收票,司機開的飛速,然后在那個移動互聯網還沒有特別普及,智能手機還很少的年代,我們下錯了站還迷了路。后面的日子,一宿舍5個女孩迫切的瀏覽著本地的小風景,大二開始我們也偶爾去兼兼職,在這過程偶爾接觸下本地人。就這樣四年里我們對這座小城的感受都停留在風景之上,人情之下。
? ? ? 2014年畢業。豪情萬丈的步入職場,想著大干一場。因為男朋友的原因,還有家里人沒有要求,就這樣繼續留在了這座小城。
? ? ? 剛畢業那會兒比較堅定的想留在這座小城,經營自己的小生活,也沒想著要怎樣去融入這個小城,想著的都是享受著自己的生活,上班約會會玩耍。漸漸地工作中更多得接觸本地人,因為工作原因接觸的大多都是本地的老百姓。語言很多時候成了很大障礙尤其工作過程中。有著最難學的方言之一的稱號的“閩南語”,真的是比英語還難聽懂,每次聊天中碰到說閩南語的不得不尷尬的說:“不好意思,我聽不懂閩南語,您說普通話吧”。尷尬聊時常發生,慢慢也習慣了些,但還是聽不懂這個神奇的方言。因為工作,對這座小城的感受慢慢也從風景上升到了風土人情。
? ? 畢業后,都不是本地的舍友都選擇了離開,小小的朋友圈也沒有了,很多同學也回家了,留在本地的也是平常聯系不多的,除了工作這座小城跟我聯系最多的就剩男朋友咯。漸漸想到融入這座小城的問題。
? ? ? 2017年,這是畢業工作的第三個年頭,也是來到這座小城的第七個年頭。閩南語半聽半猜的聽懂一點點,工作上慢慢得到本地客戶的認可很是欣慰。而如今的年齡,很多同學結婚生子了。對于我來說,真正考慮要融入這座小城了。
? ? 2015年底,男朋友自己東拼西湊購置了一套房,就這樣在這座小城開始屬于自己的小窩了。我們兩各自上著班,而在這個充滿“愛拼才會贏”的節奏的小城里,我們兩個外地人壓力十分大。而在慢慢接觸本地人了解,這座小城處處都是關系的連接,當然可能全中國都是關系的社會吧。而對于我們來說,想要擁有這些所謂的關系并非短期就能建立的。而我其實是一個不太信奉關系的人,只想著自己活著舒坦。但有時跟他們談到現實的問題還是會因此苦惱,比如以后小孩上學,上醫院看病,這些要是有關系就好辦多了。其實在一個異鄉養活或者活好自己是很容易的,但要扎根落地經營著自己的家庭,培養著自己的后代就并非易事了。
? ? ? 寫到這,想起。去年,上班路上被小車撞到了。腳腫了一個月,一個月躺床不能動,吃喝拉撒都是問題。還好有男朋友悉心照顧,加上同事跟幾個朋友幫忙處理事故問題,讓我舒心不少。但那段時間也想要是爸媽好朋友在身邊多好。猶記得家里的閨蜜說:要是在家里多好可以去看看你。當時看完她說的這句話心里咯噔一下。
? ? ? 其實,融入一座城,更多的是感情有了寄托吧。就像當時毅然決然的選擇留下來,也是因為愛的人在這里。
? ? ? 這些年在這座小城,遇到了愛人,卻還缺少幾個摯友;有了工作,卻還算不上事業;有了小窩,卻還沒真正意義上的小家……
? ? ? 若是現在讓我回答標題的問題,我應該還是否定的答案,但知道,未來,要學會更多的融入,生活應該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