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生,暢人生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

  前幾天的時候,看了路遙的《人生》,實在是想寫點東西。一是因為這本書寫的確實太精彩了,精彩到令人窒息的地步。二是因為書中的高加林確實跟自己有幾分相像之處,特別是上篇里面的高加林簡直就是像再現自己的過去。三是因為《人生》這本書后面的結局,對,就是那不是結局的結局。我覺得每個看過《人生》這本書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結局。正如那句話“一百個莎士比亞,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人生的結局都需要自己去譜寫。

  一開始的時候,我沒想到“每個人人生的結局都需要自己去譜寫”這句話的時候,也非常糾結高加林最后的結局。當然,也是因為自己跟高加林很想的緣故,對于高加林最后的結局,我很不贊同。但是,當我想明白的時候,覺得自己的人生應該是自己譜寫的,不應該是路遙筆下寫出來的。想到這里的時候,覺得這本看似沒有完成的《人生》實質上是在引導我們自己去譜寫自己的人生。

為什么高加林和自己很像?

  其實,在上篇的時候,覺得高加林就是自己。但是下篇的時候,出現了一些我人生中沒有的元素。上篇的高加林算是有些憤青,有些才華。畢竟對于像我們這樣從農村出來的人,這已經算是很了不起的了。在我所在的村莊,最后上大學的也就幾個人。這還是得益于改革開放的紅利。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仔細想想也就我現在上了大學。所以每次回到村里的時候,也會被別人高看幾眼。

  初中的時候,碰見了一個女孩。跟巧珍有些相像,但是曾經也走過錯誤的道路。畢竟在現在這個時代,犯錯已經成為難免的事情了。她也算是很愛我,而且,一開始的時候,我也很喜歡她。但是,后來就因為一些原因,不得不分手。分手的原因,可能比高加林分手的原因更加紳士一點,不是移情別戀,而是因為兩個人走的道路,離的越來越遠。在岔路口分開后,兩個人的距離越來越遠。這個原因,我覺得如果在高加林沒有遇到黃亞萍的情況下,這應該是高加林和巧珍分開原因。當然這只是猜想的結果,但事實是高加林遇見了黃亞萍,這算是生活的狗血劇情吧。

可能生活就是這樣,只是它恰好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而已

  《人生》的下篇,高加林非常幸運,因為有個很好的叔父,有了好的工作,也有個非常喜歡的千金小姐。這些在我身上都沒有(因為本人還是大學生,所以工作也沒有。),所以下篇的高加林跟自己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其實,在我看來,最大的差別還是因為我們兩個所處的時代不同。在高加林所處的時代,愛情算起來還算是單純的。沒有那么多物質的誘惑,在那個時候,階層是唯一的隔閡。對于現在來說,愛情應該是隨著物價的上漲,也上漲了。上漲的尺度因人而異,但是有一個共同的要求:那就是房子,(NO房子,NO婚姻)。

  關于高加林的工作,現在這個社會,這樣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社會快速的發展,也讓這個現象不再是階層分化的必要手段。這算是,作為沒有后臺的我唯一的幸運,對于很多人來說也是一樣。(在憤世嫉俗的時候,想想高加林所處的時代,在想想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嗯,不錯,進步很大。)今天,對于每個人來說,我們都有機會成功。而且幾率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幾率也會不停的上漲。

  最后高加林的選擇,在我看來,沒有什么不對。這應該跟我選擇跟她分手的原因有幾分相像。我們常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句話可能很長時間也用不到一次。但是,仔細想想,人生的道路上最要緊的幾步,我們大多數都是靠這句話來決定的。所以,這句話是貫穿我們每個人一生的一句話。因為最重要的幾步,它們應該都是我們做選擇的時候,我們做選擇的時候,大多時候,需要有憑證。“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就是最好的憑證。至于,小部分時候,我們是靠直覺做選擇。主觀意志,到底靠不靠譜?我覺得,全看運氣。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

  高加林的結局,回到原點,那個生他養他的地方。一切重新開始,只是少了那個人。其他的一切照舊,或許最后,他可能跟很多勵志小說里面的男主一樣,屌絲逆襲。因為改革開放,下海經商,一舉成名。諸如此類的結局,或許應該更加符合時代的主題,因為時代的需要。但是,還是那句話“一百個莎士比亞,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高加林的人生只能靠他自己來決定,而不是靠作者的筆。

  其實,我剛看完這本書的時候,特別糾結結局。但是,想了之后,反而因為沒有一個固定結局想明白了很多事情。或許,這就是這個作品另一個偉大之處吧。用這樣的方式來結尾,讓我們明白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