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接觸國畫已有一年了。斷斷續續,還在堅持。雖不到“癡迷”的程度,但也開啟了我未曾想過的一個領域。因為從未想過自己有朝一日還會畫畫。
人在時間里,總有很多意外,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就好像人生的軌道脫離了原本的設想,走到一處神秘而又陌生的地帶。陌生,卻又并不陌生。
就好像,這才是最好的安排。而以往和將來,都會有類似這種安排。誰更了解自己,想來也不是那些自以為是的計劃與目標。
于我而言,計劃與目標都是理智的判斷,是在受外界影響時焦慮的產物,覺得我“應當如何”,而不是“心之所向”。
如何聽從內心?是個多么難的抉擇。心被現實層層包裹,萎縮致死,無力挽救。日復一日,變得遲鈍而麻木。很多人說,大家都是如此,生活所迫,湊合著過吧……
我從未構思過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只是覺得還有時間,看一本書,喝一杯茶,有一支筆就好。“篤靜”,原來跟“悟初”是一起的。繁華熱鬧卻是一種消耗。
剛看了本《以畫為鏡》的存在心理治療的書,臺灣出版的,都是繁體字。有朋友說,看繁體字肯定累。可自己看的時候,早就忘記是繁體字了,何況豎版的《茶經》也看過。
真心喜歡時,投入在文字里時,又何必在乎外在形式。而畫畫可以說是最能讓人投入其中的一件事。從“無”到“有”,筆下最后呈現的,不只是事物本身,還有一個人的“心性”。
我筆寫我心,我筆畫我心。于萬千姿態里選出的,在空白紙張里表述的,是那個人靜靜無言語的內在。有人說,一幅畫勝過千言萬語,能讀懂的不易。所以,世間知音難覓。
而畫,尤其是寫意畫,確實貴在像與不像之間,貴在意與境的設計與體味中。
意境,是指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用言語闡明的意蘊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于意外,又蘊于象內。
有時,只道意境美,是山水遼闊,怡然自得;是禽鳥逗趣,活潑可愛;是山林染色,江山美好;是花之姿態,如人之品性,多姿多彩……未必說得明了,卻已愛不釋手。
師娘說,老師不愛外出,更不愿出國門,懶得動彈。對身體不好。久坐,或躬身作畫,難免“宅”。心中已有萬千種自然之美,還哪愿意出門浪費時間。“癡迷”畫畫的人,何時何地都是離不開紙與筆的。創作而來的樂趣,勝過世間其它種種。如今,我還算不上。
只是,繪畫確實是一個不錯的自我療愈的方式。當你鋪好畫紙,備好筆墨顏料和水時,就是告訴自己沉靜下來,與空白和自己對話,來一場“無中生有”的旅程。
只專注在此時此刻,你所看見的,你所想到的,能付諸在筆端的。此時,一朵花搖曳在思緒里,清晰可見,別無其他,可謂心無旁騖。它要落筆在紙上時,是它也不是。揮舞的筆墨,凝造了另外一個姿態。
甚至有時候,并不需要提前準備要畫什么。坐下來即可。就像這個炎熱的天氣也不再那么煩躁,紗窗吹進來的風經過出汗的皮膚也令人涼爽,心變得安寧一些。然后,就會知道自己想畫什么了。
煩躁,不安,焦慮,乃至惰性,都會在這場安靜的工作里找到意義和存在感。前一陣莫名的煩躁,已大部分消解在了今日畫畫的時間里。
如果“以畫為鏡”,我是不是還是那個熱愛爛漫山花的女子,相信這世間無與倫比的美好就藏在花葉山水里,浸透在自然的色彩里,純凈空靈,不惹塵埃呢?
一年間,四季更迭,花開花落總有花。最初的畫,已不忍直視。暫時留下的,都是一場紀念。紀念時光里自己留下的美好,自己暢想的燦爛!
期待第二年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