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在小學的某堂手工課被要求帶一個乒乓球和一塊橡皮泥;你曾經在你的某篇作文里贊揚過一個怎么都打不到的“怪物”;你曾經在某個時刻感嘆過要像它一樣“在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然后笑對人生”……
是的,這個曾經在小學作文里把你感動得一塌糊涂的東西,叫“不倒翁”。你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寫過它,寫了它的不起眼、遭人煩、怎么折騰都不倒,然后上升到這是送不倒翁給你的那個人對你人生的期許,你要做一個像不倒翁一樣勇敢面對各種人生挫折,仍然屹立不倒的人。
可是!
講真,你重心那么低,真的好么?
重心低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永遠只能看到眼前地面的這點兒東西,沒呼吸過上面的空氣,也并不知道遠眺車窗外能看到怎樣的風景。
某瓜穿平底鞋的時候,常年乘公交不抓任何扶手,總自嘲說自己底盤低,不易摔。
是的!
站在平地不易摔。
處在安穩的地段不易摔。
不動就不會摔。
也許最不易摔倒的姿勢,應該是躺著。
……
宏觀經濟學上有一個“棘輪效應”,大意是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調整,而難于向下調整。其實符合這個規律的,不僅僅是人的消費習慣,與之表達相同意思的還有一個詞——“慣性”。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從小山村去到大城市的人,不愿意主動選擇回到小山村,其實更多的不是好面子,而是當你知道世界還可以是這個樣子時候,你更愿意帶著好奇心去探索比已知更多的東西。
所以,你必須培養自己水平是四星的時候,去做五星的題,對但凡能看到的東西,都應該有“伸手夠一下”的欲望,這個過程,你的重心才會有提高,雖然你會面臨摔的可能性。
反正這樣摔一下,你又不會死。
你不倒,但你也從未前進
為了研究那個“怪物”為什么不倒,你一定動手拆過它。于是你知道,不倒翁的底部有一個重物,這個重物牢牢地粘在不倒翁的底部。
是的,它不但重心低,重心還不能動。
最可怕的就是這個重物,更可怕的是,它還“牢牢地”粘在了不倒翁的底部。老師一定向你解釋過,為什么同樣是重物,不選擇沙而選擇橡皮泥。橡皮泥起到的是一個固定的作用,它讓重心只能集中在那一個點,并且那個點用來接觸地面。
于是你對不倒翁做出的任何擊打動作,結果都是它繞著它的重心搖擺一下,再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它不會前進,它只會在它固定的空間里原地踏步。而那個原地不動的不倒翁,其實有沒有那么一刻,寧愿自己連滾帶爬地滾遠一點兒,也不想永遠只在一個地方屹立不倒?
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舒適區,你在你的舒適區里就可以做個驕傲自豪的不倒翁。雖然這個并不值得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