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說,每個人要理解這個世界,需要找到自己的 mentalmodels,底層的思維模型。這些模型應該來自不同學科和方面,大概 80 到 90 個模型就可以幫你處理 90% 以上的問題,看到五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經濟學原理分享給大家。
一、折現?
把未來的收益折合成現在的價值叫折現
折現的意思是,今天能拿到的一百塊錢和下個月才能拿到的一百塊錢是不一樣的。把未來的收益折合成今天的價值就叫做折現。
如果有一個人和你說,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 100 天后給你一顆糖,另一個是 101 天后給你兩顆糖。你很可能會說,當然是 101 天后給我兩塊。
但如果這個人和你說,是現在馬上給你一顆糖,還是明天給你兩顆糖,你也許就會猶豫了。甚至很可能你就選擇了現在就先吃一快糖。誰等得了什么明天啊!
人們會僅僅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自己的選擇。因為快樂是有折現率的。
即時愉快的吸引力總是超乎人們意料,人們也總是會今朝有酒今朝醉——
我明天再健身,我今天先放縱一下;
我明天再看書,我今天先玩個手機;
我明天再思考這個問題吧,今天就想癱著。
當然,其實還在遠古時期時,短視有可能是必要的。
想象一下,如果一個猿人他每天都在規劃著未來,我明天再吃這塊肉,我下個月再去冰河的另一邊看看,我明年再造一個小猿人…另一個猿人和自己說,我現在就吃掉這塊肉。哪個猿人更可能把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呢?
但是現代社會不一樣了。
在《異類》這本書里,馬爾科姆提到,任何一個人想在一個領域里成為一個頂尖的人,他都必須花費一萬個小時的刻意練習。
無論你是足球運動員,還是創業者,還是小提琴演奏者,這個一萬個小時都是必要非充分條件。
聽起來一萬個小時這個數字很簡單。但想要完成這一萬個小時,每天為一個事情投入三小時,也必須堅持十年。
二、機會成本
巴菲特有個曾為四位總統開過飛機的私人飛機師 Mike,他讓 Mike 寫下對他職業生涯最重要的 25 件事。
Mike 花了一些時間寫完了。
然后他又讓 Mike 從中圈出最最重要的 5 件事。Mike 非常猶豫,花了更長的時間,糾結的圈出了 5 個。
這時,Mike 有了兩列清單,左邊一列是最最重要的 5 件事,右邊一列是剩下的也非常重要的那 20 件。
巴菲特說,這左邊的 5 件最最重要的事情不用我說什么了,但我想問你,現在你會如何處理右邊的那 20 個目標?
Mike 說,我當然會把最重要的那 5 件事作為優先項目,然后再用更少的時間做后面的 20 件事情。
巴菲特說,你錯了!
這 20 件事,應該是你“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去做”的事情!這些事情永遠不能占用你的時間精力,直到你先完成那 5 件事為止。
“機會成本”的意思就是,為了得到一個你喜歡的東西,你必須放棄其它你喜歡的東西。
上天最公平的是什么?上天最公平的就是讓每個人每天都只有 24 個小時。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I can do anything, but I couldn’t do everything. (你真的能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但是你永遠不可能做所有你想做的事情。)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什么時候舍,什么時候得,什么是需要堅持的,什么是可以放棄的。每個人都必須有一條線,而且必須是自己來劃這條線。
三、邊際效應遞減
邊際效用遞減是什么意思呢?
當你吃第一個冰激凌的時候,你覺得它非常美味,可如果還讓你多吃一個,你就沒有吃第一個的時候那么想要它了,如果繼續不停吃下去,每多吃一口給你帶來的滿足感會越來越少。可能吃第五個的時候,你就會難受起來。
日本大導演北野武在出名之前發誓:哪天有錢了要買輛跑車!
成名之后,他買了保時捷,卻發現感覺沒那么好,因為“看不見自己開保時捷的樣子”,于是他讓朋友開,自己打個出租車跟著,還和司機說“看,那是我的車哦”。
我們需要多少錢才能幸福?
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者發動 50 萬美國人進行了調查,答案是,生活水平一旦達到了舒適標準,再多收入也不能帶來幸福。這個“舒適標準”在不同國家不一樣,美國是 7.5 萬美元。
另外,當一個人他的年收入從能體面生活的 2.5 萬美元提高到中產的 5.5 萬美元的時候,他的幸福感并沒有翻了一倍,而是僅僅提高了 9 %。
為什么?
因為金錢跑車大豪宅、鮮花掌聲鎂光燈,所有這一切東西的邊際效應都會遞減。
如果追求的僅僅是這些東西,得到了之后會失望的。
我們的幸福的來源不是我們得到了什么,而是我們在期待什么、追逐什么。
四、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已發生的無法收回的成本,它是過去的成本,不應該影響當下和未來的決定。
如果你丟了一張電影票,你會再買一張依然走進電影院好好欣賞電影嗎?還是你會覺得這樣等于掏了兩倍的錢,賭氣不看電影了?
心理咨詢里有一個叫搖椅法。
想象自己已經 90 歲了,在自家門廊的搖椅里躺著曬太陽,你回想過去一生的選擇,那些做了的或者沒做的,什么是你后悔的……
然后現在就去做那些不會讓你未來后悔的決定。
五、復利
創業公司的定義是什么?它指的不是剛剛被創立的公司,也不是拿到融資的公司,也不是和互聯網或高科技沾邊的公司。
創業公司 = 增長。
增長率最可怕的在于,它有復合式的力量。如果每周的增長率是 1%,一年是 1.7 倍;每周 2%,一年 2.8 倍;5%,12.6 倍;7%,33.7 倍;10% 的話,一年就能達到142 倍。
每周? ? ? 每年? ? ?
1%? ? ? ? ? 1.7 倍
2%? ? ? ? ? 2.8 倍
5%? ? ? ? ? 12.6 倍
7%? ? ? ? ? 33.7 倍
10%? ? ? ? 142.0 倍
這就是復利。
每個創業公司都有那么一個他們每年每月每周每天盯著的一個增長率。比如,每周 5% 的流水增長就是我們唯一的目標了,所以公司里任何大的小的問題都有了行動指南。
這個會我們要開嗎?
開了的話我們這周能增長 5% 嗎?
我要去參加那個行業會議嗎?
去了我們這周能增長 5% 嗎?
我要寫那篇 PR 文嗎?
寫了我們這周能增長 5% 嗎?
我們要多招一個采購嗎?
招了我們下月能繼續增長 5% 嗎?
我要花三個月的時間挖來一個厲害的運營主管嗎?
找到了我們明年能繼續增長 5% 嗎?
只要把問題換了一個問法,答案就變得簡單了。
試試把自己一個人當成一家創業公司。
任何一個角度,如果我每周都做到比上周好 1%,明年的我就會比去年的我厲害 1.7 倍。如果每周都做到比上周好? 2%,明年的我就會比今年的我厲害 2.8 倍。
如果每周都做到比上周好 10% 的話,明年的我就會比去年的我厲害 142 倍!
唯一要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成長。像一個創業公司那樣,盡可能讓自己的增長率更大,而且盡可能把增長的時間拉長。
你就是你每日重復做的事情。